(文化中國行)探訪平糧臺古城遺址 溯華夏早期城邑文明密碼
摘要:目前,平糧臺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施工,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新館也在完善相關布展工作。
2025夏文化論壇22日至23日于河南周口舉辦。其間,數十位考古專家、學者走進平糧臺古城遺址,追溯華夏早期城邑的文明密碼。
平糧臺古城建于約43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85米,城內面積3.4萬平方米,含城壕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方形城,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1月23日,河南周口,參加2025夏文化論壇的數十位考古專家、學者走進平糧臺古城遺址。圖為空中俯瞰平糧臺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劉俊濤 攝
23日,走進平糧臺古城遺址,規整的方形城址清晰可見。周口市淮陽區平糧臺大遺址保護中心主任、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館長鄧運洪介紹,古城遺址南、北、西三面各設一座城門,城門位置均居中。這種方正對稱的規劃理念,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影響深遠。此外,南城門兩側各有一座與城墻同期、面積6平方米的房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史前城址中唯一設有門衛房的古城。
11月23日,河南周口,參加2025夏文化論壇的數十位考古專家、學者走進平糧臺古城遺址。圖為畫白線位置系平糧臺古城南門的門衛房位置。王宇攝
考古表明,平糧臺古城的城墻采用版筑夯土工藝建成,此工藝自新石器晚期起就在中國黃土地帶延續使用。
何為版筑夯土工藝?鄧運洪解釋,即用夾板起模,分塊以集束木棒將土夯實。這種建筑方式就地取材,建筑結構堅固,墻體堅硬,不僅是中國歷代古城墻的標配技術,在青銅時代更是宮殿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重要建筑手段。
在平糧臺古城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迄今中國最早的城市“中軸”大道,路寬六七米,兩端對應南北城門,城內布局以“中軸”大道作分割,多排高臺式排房東西向布局,采用土坯砌壘。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欒豐實稱,二里頭遺址的“中軸線”理念曾被認為是中國最早,但平糧臺的發現將其提前數百年,這為追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內涵與特征找到新坐標。這種規劃傳統經后世不斷傳承,最終演變為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申遺核心要素。
11月23日,河南周口,參加2025夏文化論壇的數十位考古專家、學者走進平糧臺古城遺址。圖為平糧臺古城的城市排水系統。王宇攝
平糧臺古城遺址發掘46年來,發現了中國已知年代最早、最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和最早的車轍痕跡。此外,還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豐富的陶器刻畫紋樣。其中,4具祭祀用黃牛骨骼備受關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動物考古實驗室主任侯彥峰介紹,黃牛原產于西亞,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祭祀用黃牛骨骼,表明中原地區在龍山時代已將外來家畜融入本土農耕體系,這是早期文化交流的實證,與同時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考古發現相互印證,有力證明中華文明在多元一體格局中孕育發展。
目前,平糧臺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施工,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新館也在完善相關布展工作。
鄧運洪透露,預計2026年上半年,一個集保護、研究、文化展示與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將正式與游客見面。屆時,數字化復原的古城將引領人們穿越至千年前的繁華城邑。(完)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