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進行時”系列觀察報道丨融聚新動能 科創向未來
摘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累計賦權科技成果2235項,落地轉化賦權成果856項,轉化金額3.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丨融聚新動能 科創向未來——“強省進行時”系列觀察報道之三

11月20日,南陽中豫航空產業發展研究院人才培訓基地內,學員在教員的指導下進行實訓。 張峰 攝
□本報記者 樊雪婧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筑基、科技賦能、人才引領,三者合力,正在中原大地催生出澎湃的新質生產力。作為全國教育大省,河南正以改革為筆、以創新為墨,在科教興豫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筑牢科創根基。
一場青春科創“風暴”
黃河之畔,“環鄭大科創圈”建設如火如荼。
這個匯聚了科研人員、技術職業經理人、產業人員、金融人員的“創新反應場”,正加速推進高??萍汲晒D化為新質生產力,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之路。
夜幕降臨,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里依然燈火通明。一街之隔的鄭州大學校園內,科創競賽、工程實訓、項目路演等活動熱火朝天。
鄭州大學學生曹森正帶領團隊驗證新想法。他們研發的“敖丙——基于仿生海蛇的智能海洋管道檢測機器人”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上摘得金獎。
這是我省高校在本次創新大賽上獲得的37項金獎之一。但這絕非終點,賽場外,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的44個優秀項目,獲得意向投資10.4億元。
從賽事到日常,科技成果轉化都能擁有八方助力。政策“松綁”搭建一攬子服務制度體系,六大平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總規模6億元的3只科創基金注入金融活水,截至目前,腫瘤免疫診療多肽技術、大尺寸高性能超硬刀具制備技術等80個項目已實現成果轉化,合同金額1.79億元。
如今,以鄭州大學為核心,一個“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正在快速成長,一個高能級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高地呼之欲出。
一場“源頭活水”改革
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亟須更多創新人才。面對時代命題,河南正持續打破“圍墻”,打通人才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智慧交通、智慧農業、人工智能……今年9月,河南高校“上新”了一大批本科專業。
作為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機制改革首批試點,河南聚焦國家戰略和我省重點產業鏈群,健全“調、停、轉、增”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前瞻布局新興學科、未來學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升與國家戰略、河南產業適配度。
2021年以來,全省高校本科專業點新增541個、撤銷199個;直接服務支撐我省重點產業鏈群的省重點學科、本科專業占比均在70%以上;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省內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現代農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設立247個現代產業學院等新型特色學院……
“十四五”期間,全省高校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了420萬名高校畢業生,一大批德才兼備、契合市場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走向市場。
一鏈“產科教”貫通融合
航空面窗、ITO靶材、高端軸承、小麥新品種……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熠熠閃耀。
錨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跑”出實驗室、“跑”上生產線,助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一系列成績,轉化為可感可見的圖景——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突破:三年來,我省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76項,啟動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92項,帶動社會研發投入超50億元;在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評選中,河南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全國排名第5位,取得歷史性突破。
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斷暢通: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8家分中心、38家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219家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打造沿黃九省區技術轉移協作網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累計賦權科技成果2235項,落地轉化賦權成果856項,轉化金額3.9億元;首批626名“科技副總”從高校院所走進企業,推動規上企業研發活動“四有”覆蓋率超75%。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759億元,同比增長28.7%。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河南將繼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讓創新的種子在沃土中生根發芽,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提供堅實的科創支撐。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