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橋鎮歷史文化遺址尋蹤
摘要:在射橋鎮的歷史長河中,宗教與民俗遺址同樣熠熠生輝:開元寺遺址,曾是豫南規模最大的唐代寺院,占地500畝,在元明清時代為豫南佛教中心,現存明代重修碑碣,見證其昔日盛景;
□ 徐佳瑞 張賢鋒
射橋鎮位于平輿縣北部,地處淮北平原腹地,小洪河與茅河在此交匯,218省道穿境而過。這片總面積64.8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著6.5萬勤勞的射橋人,更承載著自西周以來3000多年的文明積淀。作為平輿縣的“北大門”,射橋鎮西臨陽城鎮,東接十字路鄉,南與玉皇廟鄉隔小洪河相望,北與上蔡縣黨店鎮接壤,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中原文化走廊的重要節點。地上地下遍布的文化遺址,猶如散落在歲月長河中的珍珠,靜靜訴說著歷史,串聯起沈國故都的輝煌、汝南郡治的繁華與千年古鎮的滄桑。
射橋鎮最核心的歷史坐標,當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國故城遺址。這座位于射橋鎮西北古城村的古城遺址,見證了西周至春秋時期沈國的興衰史。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同母弟季載(文王第十子)于沈亭,建立沈國,其都城位于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作為沈氏宗族的發祥地,沈國故城遺址東西長1350米、南北寬1500米、文化層厚度1米~5米,出土過春秋青銅劍、陶拍、環底罐等珍貴文物。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國君沈子嘉被殺,國人以國為姓,開啟了中華沈氏的遷徙史。如今,沈國故城遺址周邊仍保留著與這段歷史相關的拉龍溝、斬龍臺、縻龍橛等遺跡。拉龍溝位于射橋鎮西關,相傳為蔡軍押解沈子嘉赴刑場的古道,因千年踩踏形成溝壑而得名;斬龍臺與縻龍橛在趙橋村東,分別為斬殺沈子嘉的斷頭臺和刑前捆綁沈子嘉的樁柱遺址。
自沈國滅亡后,射橋的歷史并未沉寂。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攻平輿即在此地,后王翦率軍克平輿設縣,縣治仍置于沈國故城。兩漢時期,這里迎來歷史高光時刻——作為汝南郡郡治400多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汝南郡為“高帝置”,轄37縣,人口達259萬,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郡,郡治平輿縣即位于今射橋鎮古城村。這一時期的射橋,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重鎮。射橋鎮東大徐莊村的新莽時期鑄錢遺址,1984年考古發掘出土熔銅爐、坩堝、大泉五十陶范等工具,證實此處為漢代官方鑄錢作坊,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達。
射橋鎮的歷史遺跡網絡中,墓葬群構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射橋鎮西南1.5公里處的沈君忽墓,安葬著季載八世孫、春秋初年沈國國君沈君忽(曾助周平王東遷封汝南方伯);鎮南張柏墳村的沈子嘉墓,是沈國末代國君的長眠之地,見證沈國滅亡。此外,射橋鎮東南2公里的陳蕃墓(疑為衣冠冢),紀念東漢太傅陳蕃,其“不畏強御”氣節影響深遠;鎮域內還散落有明代秦氏墓、漢代張熹墓等,構成跨越2000多年的墓葬序列。2020年,當地公安機關破獲盜墓案,追繳文物13件,再次印證了這里地下文物的豐富性。
除了都城遺址與墓葬,射橋鎮還留存著眾多與歷史人物相關的祠廟遺址。古城村南的張令公祠,紀念東漢平輿縣令張熹。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張熹任內遇大旱,“積薪自焚”以祈雨,百姓感其為民獻身,將殉身土臺稱“祈雨臺”,并建祠供奉,現存清代重修祠舍仍香火不絕。射橋鎮域內的黌廟(孔廟)遺址,始建于宋代,現存清代重修詩禮堂,曾是縣科庠生科舉后舉行尊孔儀式的場所;古城村東南的董孝子祠與織機廟遺址,與“二十四孝”董永相關。西漢時期董永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并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后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晉代織機廟即為紀念兩人而建。
在射橋鎮的歷史長河中,宗教與民俗遺址同樣熠熠生輝:開元寺遺址,曾是豫南規模最大的唐代寺院,占地500畝,在元明清時代為豫南佛教中心,現存明代重修碑碣,見證其昔日盛景;古城村西南壺仙觀遺址,祭祀東漢名醫壺公與費長房,門題“懸壺濟世”,反映漢代汝南醫學發達;生死祠(范張廟)遺址,紀念東漢范式與張劭“雞黍之交”,其信義精神成傳統倫理典范。此外,相傳為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古城聚會”之地的四賢觀遺址、孔子講學的夫子磯遺址,更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從西周沈國到兩漢汝南郡治,從宋遼金時期的射子鎮到明清的射橋集,射橋鎮行政區劃雖變,但歷史文化基因未改。1997年射橋撤鄉建鎮后,當地政府推進了沈國故城遺址修繕、沈亭修復、張令公祠重建、古碑刻收集整理等工作,延續千年文脈。如今,行走在射橋鎮的田野村落,古城村斷壁殘垣中有春秋陶片與漢代瓦當,趙橋村田埂上斬龍臺夯土堆訴說古國往事,大徐莊村農田里新莽鑄錢遺址陶范殘片尚存青銅溫度。這些文化遺產,既是射橋人的精神家園,更是中原文明演進的鮮活標本。
作為中州名鎮,射橋鎮在鄉村振興中以“歷史文化名鎮”為名片,推動遺址新生。該鎮黨委、鎮政府依托沈國故城、汝南郡治等資源,規劃建設沈氏文化園、漢代文化陳列館,融合文物保護與鄉村旅游;沈國文化研究會吸引海內外沈氏宗親尋根,董永與七仙女傳說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成民間文化與遺址保護良性互動。在這里,老人講的拉龍溝故事、孩童唱的“張令公祈雨”歌謠、節慶“范張雞黍”展演,讓遺址文化“活”入日常。
射橋鎮歷史文化遺址,是記錄中原文明從邦國到帝國轉型的立體史書,承載中華姓氏、倫理、宗教文化基因。夕陽下,沈國故城的夯土墻,不僅映出3000多年前沈都剪影,更展現古鎮堅守文化根脈的實踐。每處遺址都是文化坐標,每堆夯土都是“活歷史”,共同構成其“中原歷史文化微縮景觀”的獨特魅力,也為鄉村現代化守護文化遺產提供了參考范本。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