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河洛的文明曙光之一 昔三代之居 皆在河洛之間
摘要:穿過定鼎路,駐足天子駕六博物館,漫步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依稀可見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大地上留下的文明印記。安鋒解釋,“當我們今天使用‘定鼎’‘孟津’這些地名時,實際上是在不自覺地傳承著三千年前的歷史文化信息。”

洛陽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洛陽師范學院社會學者安鋒。 本報記者 王雪娜 攝

二里頭遺址俯視圖。周鼎凱 攝
□本報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一處二里頭,浮現華夏文明最初的晨光;
一條定鼎路,連接古今城市的血脈與方向;
一乘天子駕六,定格周室威儀森然的禮制輝煌。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多年后的今天,當大家走出洛陽龍門高鐵站,迎面看到的是“冰心玉壺待君來”的現代設計,仿佛聽見“玉笛春風別洛城”的千古絕唱。這座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城市,正以古老而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五都薈洛”的獨特魅力。
為何夏商周三代皆鐘情于河洛?近日,本報記者專訪洛陽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洛陽師范學院社會學者安鋒,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尋河洛文明的曙光。
天下之中文明搖籃的考古印證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寫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這短短11個字,卻承載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核心秘密。
安鋒解釋,“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個朝代。而‘河洛之間’,指的是黃河與洛水交匯的洛陽盆地。”
“夏商周三代,歷時近2000年,它們為何都不約而同選擇在洛陽盆地建都?”安鋒設問后,給出了答案:“因為這里是天下之中,是華夏文明的地理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考古發現為歷史記載提供了堅實支撐。
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在偃師二里頭的發現,打破了這片土地的沉寂。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向世人展示了夏王朝的輝煌。
“二里頭遺址有太多的‘中國之最’。”安鋒如數家珍,“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網……從萬邦林立的‘滿天星斗’到統一王國時代的‘月明星稀’,二里頭就是那最皎潔的‘月亮’。”
夏朝之后,商湯滅夏,建都于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營建“成周洛邑”,正是周朝都城洛陽。
“河洛地區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統治區,是‘中國’概念最初的誕生地。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安鋒說,周武王和周公均稱河洛地區為“天下之中”,“中國”一詞長期特指洛陽地區,后來才成為國家的名稱。
中國人尊崇“中”的哲學觀。河洛土語喜歡說“中”,文化上強調“中和”“中庸”“中正”,還有諸如“中州”“中原”“土中”等,正是長期的中心地位塑造了河洛文化追求秩序、穩定、統一、和諧的深層精神結構。
在安鋒看來,從“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到“宅茲中國”的何尊銘文,河洛一直是天下之中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這種“建中立極”的中央地位,使其文化天然具有一種統攝四方、包容萬有的氣度與使命感。
百家爭鳴禮樂文明的千年回響
夏商周三代所孕育的禮樂文明,如同播種在河洛沃土中的基因,深刻塑造了此后三千年中華文化的性格與走向。
這片被稱為“天下之中”的土地,不僅見證了最早的“中國”誕生,更塑造了此后三千年中國人的精神基因。
“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以‘德’為內核,以‘序’為框架,為華夏文明構建了最初的精神家園。”安鋒說,這套體系,雖歷經春秋戰國的動蕩,非但沒有湮滅,反而在思想的碰撞中被重構與升華,催生了“百家爭鳴”的曠世奇觀。
歷史總是充滿辯證的魅力。東周時期,王城洛邑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成為思想激蕩的舞臺。安鋒說,諸子百家的智慧光芒,許多在此點燃或交匯。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幕,當屬儒家始祖孔子不遠千里入周,問禮于道家始祖老子。
據《史記》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去子之驕氣與多欲,貪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這番告誡,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儒家“克己復禮”的修行之路。
“兩位偉大思想家在洛陽的相會,堪稱中國思想史上的最高峰會。”在安鋒看來,儒家的仁政擔當與道家的自然無為,看似相悖,實則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中“進退有據”“剛柔并濟”的內核。這場對話的余音,穿越時空,至今仍在歷史的長廊中回響,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
三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漫步在洛陽古城時,依然能感受到這份智慧的余溫。那些深藏在博物館里的青銅禮器,那些鐫刻在石碑上的經典箴言,那些流傳在街巷間的古老傳說,都在無聲訴說著這段思想啟蒙的輝煌歲月。
安鋒認為,理解“三代所居”,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文化自信的夯實。“當我們站在洛陽龍門高鐵站,欣賞‘玉笛春風別洛城’的詩意時,應該知道,這種詩意與歷史的交融,正是河洛文化生命力的一部分。從夏商周到今天,河洛文明的火炬從未熄滅,而是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今輝映神都洛陽的文化密碼
洛陽龍門高鐵站內,“冰心玉壺待君來”的意境,讓每一位抵達洛陽的旅客,從踏入這座城市的第一刻起,便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穿過定鼎路,駐足天子駕六博物館,漫步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依稀可見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大地上留下的文明印記。
作為“河洛文化大家談”欄目的特邀專家,安鋒多年來致力于河洛文化研究。他認為,洛陽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文化地層學價值——“十三朝古都的積淀,使得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在這里疊加、融合,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中華文明編年史”。
“當你駕車行駛在定鼎路上時,你可曾想過,‘定鼎’二字源自何處?”安鋒的發問引人深思。他解釋,“定鼎”一詞可追溯至夏禹時代,“禹鑄九鼎,定鼎中原”,而洛陽正是這一傳奇的發生地。“定鼎”二字,也源自《左傳》中“成王定鼎于郟鄏”,標志著周王朝定都洛陽的歷史。
在洛陽博物館,一組保存完整的車馬器靜靜陳列,訴說著當年的乘輿制度。安鋒介紹:“周代規定:‘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洛陽天子駕六車馬坑的發現,以實物證據印證了周王城的所在地,也讓今天的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周天子的威儀。”
“‘定鼎路’‘天子駕六’這些現代洛陽的地標和遺址,不是簡單的地理符號,而是活著的史書,記錄著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軌跡。”安鋒解釋,“當我們今天使用‘定鼎’‘孟津’這些地名時,實際上是在不自覺地傳承著三千年前的歷史文化信息。”
如今的洛陽,古都與新城交融,歷史與現代對話。站在邙山之巔俯瞰洛陽盆地,伊、洛、瀍、澗四河流淌,一如往昔滋養著這片文明厚土。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使這座城市如同一個活態的文明博物館,等待著人們去閱讀、去理解、去傳承。
“‘五都薈洛’的曠世盛景,不僅是洛陽的驕傲,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動情處,安鋒表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的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用現代化的表達方式,讓沉睡在典籍和遺址中的歷史活起來,成為滋養當代人心靈的文化源泉。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