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水長流 紅色基因代代傳
摘要:紅旗渠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紅杰介紹,目前,紅旗渠精神宣講團持續開展宣講2200余場,被中宣部表彰為2023年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紅旗渠精神宣講萬里行”活動還入選河南省委宣傳部2024年度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十大優秀案例。 當前,紅旗渠精神教育已全面融入林州市中小學教育體系。
“人工天河”水長流 紅色基因代代傳
——河南安陽林州市繼承發揚紅旗渠精神的實踐探索
光明日報記者 丁艷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劍昆
“我為大家呈現的,是當年建設紅旗渠時凌空除險的場面,我姥爺就是其中一員。”深秋時節,在河南安陽林州市太行山腰的紅旗渠渠線上,一位腰系繩索的中年漢子自懸崖降落到地面后,與一群大學生展開對話。
這名漢子名叫任斌強,他的姥爺是紅旗渠勞模、除險隊隊長任羊成。當年,任羊成與隊員們腰系繩索,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峭壁上清理危石,為紅旗渠安全施工掃除障礙。如今,任斌強以這種特殊方式向參觀者講述紅旗渠的故事。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強調,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3年來,林州市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強化宣傳引領、用紅旗渠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強化保護利用、推動紅旗渠精神賡續傳承,強化教育培訓、擴大紅旗渠精神影響力,強化學習轉化、用紅旗渠精神引導青少年,多策并施讓這座“人工天河”蘊含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近日,光明日報記者深入林州市,走城市串鄉村,聆聽感人故事,感受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激蕩新活力、創造新精彩。

紅旗渠青年洞鳥瞰圖。資料圖片
守好“傳家寶”,挖掘整理珍貴史料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林縣(今林州市)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戰勝種種困難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艱難歲月里,林州幾乎家家有人去修渠,紅旗渠精神成為林州人的“傳家寶”。今天,如何繼續把紅旗渠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這是一張必須答好的時代答卷。做好紅旗渠故事與精神的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和傳承工作,林州人在行動。
“當年,我在母親的囑托下,接替父親上了修渠前線。”紅旗渠青年洞前,77歲的張買江講述著60多年前的經歷。
張買江一家三代人都守護著紅旗渠。1960年,父親張運仁犧牲在紅旗渠工地。1961年春節剛過,他接替父親修渠,被工友們稱為“紅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后來,他的兒子張學義也成為紅旗渠上的一名護渠人。
退休后,張買江成為紅旗渠干部學院的特聘講師,走遍大半個中國,把親歷的修渠故事講給大家聽,讓那段戰天斗地的歷史在口述中鮮活起來。他介紹起紅旗渠如數家珍——
紅旗渠總長1525.6公里,林縣人民一錘一釬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

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畢興世攝/光明圖片
“我余生的使命,就是繼續講好紅旗渠的故事。”他語氣堅定地說。
“每一個親歷者的記憶都是無價之寶,作為攝影人,我們要與時間賽跑,盡可能多地保存這些鮮活的歷史。”土生土長的林州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俊生發揮自己的攝影特長,努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如今,李俊生已帶起一個采訪和慰問修渠人的愛心團隊。他們用鏡頭記錄了一位又一位修渠老人堅定的眼神、樸實的話語和感人的故事。
李俊生的團隊為林州市正在高標準建設的“紅旗渠史料博物館”提供音像資料支撐。“許多珍貴史料會隨著親歷者的去世而消失。”他告訴記者,“因此我有一種緊迫感。從十多年前開始,我們共采訪了1000位紅旗渠建設者,形成了700余份修渠人采訪視頻資料、100多萬字的口述實錄稿,制作推出56期《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系列節目,出版了《紅旗渠檔案史料匯編》等圖書。”
紅旗渠風景區講解員郭麗娟15年如一日扎根講解一線,將紅旗渠精神融入每次宣講。“建博物館的目的就是把收集到的史料資源保護展示出來,共同守護好、傳承好紅旗渠精神。”她說。
創新傳播方式,講好紅旗渠故事
“這不是簡單的表演,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觀看了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大受感動。風雪中尋水源、懸崖上測渠線、干群齊心舉紅旗、千軍萬馬戰太行,以巍巍太行山為天然幕布,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壯闊場景一幕幕震撼再現。這一實景演出于今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紀念日正式公演,演出已超一百場。

學生們在紅旗渠紀念館參觀研學。資料圖片
紅旗渠集團董事長郭文強說:“我們與時俱進,通過藝術創新將紅旗渠建設與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相融合,寓意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時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決心克服重重困難。”
為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林州以多樣化方式講述紅旗渠故事,在宣傳創新、文旅融合、打造品牌特色上下功夫,創新文旅產品與業態,深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安陽市入選“中國研學旅行目的地·標桿城市”。
紅旗渠上有一群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他們是由百余名青年骨干組建起的“樂游林州”先鋒服務團。他們用年輕人的語言生動講述著紅旗渠的故事,讓厚重的歷史“活”起來。
一位帶孩子專程來研學的游客贊嘆:“沒想到紅色故事還能這樣講。孩子全程神情專注,說這些講解員像是我們的‘學長學姐’,特別有感染力!”
林州圍繞打造紅旗渠精神高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開展紅旗渠精神宣講,吸納優秀青年教師、先進勞模、基層干部成立紅旗渠精神宣講團,把紅旗渠精神講深、講透、講活,著力推動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在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青年教師李媛為學員講授《問渠·天河檔案》沉浸式黨課。“這種教學方式讓歷史變得可感可觸。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我們仿佛回到了1960年的修渠現場,感受當年建設者們懸于峭壁、開山鑿石的艱辛。”一名青年干部學員感慨道。
10月12日,李媛把紅旗渠故事帶到了河海大學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現場。這位1997年出生的“渠四代”熱情洋溢地講道:“紅色精神是激勵我們奮勇向前的精神坐標!我早已和紅旗渠分不開了。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讓紅旗渠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繼續傳承。”
2023年11月起,新時代的紅旗渠精神巡展活動先后在河南、浙江等5省(市)的10所高校開展,參觀師生達15萬余人次。紅旗渠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紅杰介紹,目前,紅旗渠精神宣講團已持續開展宣講2200余場,被中宣部表彰為2023年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紅旗渠精神宣講萬里行”活動還入選河南省委宣傳部2024年度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十大優秀案例。
如今,紅旗渠精神進校園已蔚然成風。在林州市西街學校,七年級學生上了一堂“紅旗渠在我心中”主題班會。學生時晗說:“我由衷佩服那些用錘子和釬子開山修渠的建設者們。他們太勇敢了,我要學習這種不怕困難、奮勇向前的精神。”
當前,紅旗渠精神教育已全面融入林州市中小學教育體系。2024年以來,該市開展紅旗渠精神校本課程評選活動,112類校本課程獲獎。這些課程通過講故事、演話劇、畫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讓紅旗渠精神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汲取精神財富,續寫時代篇章
遠去了鏖戰太行的身影,遠去了開山的錘釬回響,但寶貴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太行山三部曲”是林州人的驕傲。
將時間軸拉長,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戰勝種種困難建成紅旗渠大型水利工程。20世紀80年代,一大批當年參加過修建紅旗渠的能工巧匠走出林州,名揚建筑市場。新時代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林州人民又譜寫下富裕太行的新篇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這為我們保護挖掘、傳承弘揚、研究闡釋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必須加大對紅旗渠精神的傳播、研究力度,讓更多人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和奮進力量。”李媛說。
離紅旗渠不遠的黃華鎮廟荒村,渠水穿村而過。20多年前,郁林英放棄城市生活,回到村里工作。2012年,她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帶領干部群眾攻堅克難,使廟荒村實現從貧困山村到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并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村子受渠水滋養,我也得到精神激勵。我常和村里年輕人說,啥時候也不能忘記老一輩修渠人給咱留下的財富。”
紅旗渠,這條“人工天河”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不斷轉化為黨員干部群眾立足本職崗位、敢于拼搏、不服輸的實際行動,轉化為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現代化廠房內,超薄電子玻纖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起步,與世界同步。”這醒目的標語宣揚著光遠集團的企業精神。該公司是由第二代修渠人和第三代修渠人合力創辦的企業,依靠科技創新,用10年時間使電子紗、電子布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談及未來發展,董事長李志偉說:“我們需要繼續發揚當年老一輩修渠人的拼搏精神,勇立時代潮頭,續寫時代篇章。”
一種精神,一座豐碑,一種力量。30多年來,以“紅旗渠”命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從縣級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三鎮交界”的農村區域到“三業競發”的經濟引領區,發展一路高歌猛進。2024年,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53億元,增速24.5%,在全國所有國家級經開區中綜合排名位居前50位。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21日 05版)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