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25載讀晚報 書寫快樂人生
記者 張朝
10月9日早晨,市區紗廠社區居民、85歲的張新榮躺進小搖椅,戴上老花鏡,雙手展開當日的《天中晚報》認真讀了起來。25年來,晨讀《天中晚報》已成為他的習慣。而他與報紙的緣分,早在60多年前的軍營中便已開啟。
命運轉折處 報紙成“益友”
1940年生于汝南縣官莊的張新榮,出生即因家貧被親人忍痛放在離家數里遠的一條村路邊,幸得一對好心夫婦收養。18歲與親生父母團聚后,受兄長參軍影響,張新榮20歲時也投身軍旅,遠赴遼寧丹東服役。彼時全國掀起學雷鋒熱潮,張新榮驚喜地發現自己與雷鋒同齡、同年參軍,而且二人的入黨時間也是同年。遺憾的是兩人所在部隊雖相距不遠,但未能相識。

讀《天中晚報》成為張新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部隊,訓練刻苦的張新榮歷任炮兵、偵察兵、步兵,升任尖刀班班長,卻在“讀報”這項任務前犯了難。“村里1950年才建校,10歲入學時,身材高大的我總坐最后一排。”他坦言,自己擅長體育、文藝,文化課卻跟不上,最終輟學放牛。在部隊面對每天帶領戰友讀報的任務,識字不多的他感到壓力很大。
“部隊是大熔爐也是大學校,不能認輸。”張新榮買來字典,遇到生字就標注拼音,還向知識豐富的戰友請教。從磕磕絆絆到流利誦讀,報紙成了他的“移動課堂”。日積月累下,他不僅認識了很多字,還養成了讀報時愛摘抄的習慣。他的學習筆記裝了滿滿一箱子。
紗廠歲月里 文武皆出彩
1968年轉業后,恰逢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簡稱紗廠)1969年籌建,張新榮調入該廠,在車間工作,還任該廠民兵連連長。當時的紗廠北臨昝莊、南接夏莊。他既帶領民兵搞生產,也抓軍事訓練,在“南大河”(今練江河)畔開展實彈打靶,又組織大家暢游這條被老駐馬店人視作“母親河”的河流,強健體魄。

20世紀70年代,張新榮(右)任民兵連長時指導民兵進行軍事訓練。(資料圖)
這位“武教頭”的文藝才華同樣出眾。在當年企業文化蓬勃的紗廠,他是文藝演出的常客,唱歌、唱戲、體育運動樣樣精通。一次,他與工友合說相聲時,被廠宣傳人員拍下并刊登在當時的《駐馬店報》上,讓他成了全廠人盡皆知的“明星”。紗廠從籌建到1972年投產,再到后來產品出口創匯,張新榮從民兵連長到該廠武裝部任干事,他見證著企業的成長,也始終保持著讀報的習慣。
晚報伴晚年 見證城市變遷
1995年退休后,張新榮的讀報熱情絲毫未減,他時常到工廠報廊讀報。2000年對駐馬店意義非凡,1月1日《天中晚報》創刊,張新榮第一時間訂閱晚報,至今已整整25年。“報紙是我的精神食糧。”他笑著說,每天通讀報紙后,他中午還要再溫習一遍,軍事新聞尤其是民兵報道,總能勾起他的軍營記憶。
在張新榮眼中,《天中晚報》的“民生溫度”最動人。“報紙跟著城市建設的節奏跑,修路、通車時間寫得明明白白。”他細數著報紙報道的濱河公園、確山縣留莊鎮稻田公園等好去處,更關注報道的老舊小區改造、公交線路、醫療養生等民生實事。這份秉承“關注民生、追求本真”理念的報紙,已成為他觸摸時代脈搏的窗口。
如今的紗廠社區早已舊貌換新顏,從曾經的基礎設施落后變為宜居社區,張新榮的讀報時光也多了份愜意。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