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社區198個“電子眼”上崗
摘要:如今安全感“落地”:丟件少了、糾紛速解, 居民心里踏實了 監控系統一投用,變化立竿見影。 該社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使監控系統與“社區網格群”聯動,發現獨居老人多日不出門、車輛堵路等情況,能更快處置,讓智能化、安全感一直在線。
文化路社區198個“電子眼”上崗
居民:安全感看得見、摸得著
記者 劉金霞 通訊員 王紅利
“以前快遞放樓下怕丟,現在不怕了;孩子在小區里跑著玩,也不用擔心跑丟了。”近日,家住驛城區西園街道文化路社區的李女士笑著說。近兩年,這個居住人口密集、人員流動大的大型社區,靠一項“電子眼全覆蓋”工程,把居民的安全感拉滿——198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守在出入口、樓道口、停車場等關鍵處,不僅破解了以往治安難題,更讓社區治理有了“智慧眼睛”。
昔日“監控盲區”添堵:
丟件、刮擦頻發,
居民鬧心社區犯難
記者了解到,作為轄區的大型社區,文化路社區常住居民多、外來訪客雜,過去一直被“監控跟不上”的問題困擾。“有的樓棟門口沒監控,快遞放半天就不見了;停車場角落是盲區,車被刮了找不到肇事者。居民來社區反映,我們只能干著急。”社區工作人員說,此前監控設備分布零散。
曾有兩戶居民因“占公共區域堆雜物”爭吵,雙方各執一詞卻無監控還原現場,調解多次才捋順;居民網購的米面、買菜車莫名“消失”,因無畫面佐證,常和快遞員、鄰里起爭執。監控盲區不僅成了居民的“煩心事”,更成為社區管理的“老大難”。
多方合力破局:
摸遍社區每個角落,
198個“電子眼”精準守崗
居民的煩心事,就是社區工作的“頭等大事”。文化路社區以黨建為引領,拉上物業、轄區企業共同發力:工作人員帶著圖紙走遍小區,逐棟樓、逐路段勘察,標注“易丟件點”“糾紛多發區”“車輛密集處”;開了3場居民座談會,把布點方案擺出來聽意見——老年人活動中心旁易丟東西,就在路口和拐角各加1個;停車場按“每兩排車位1個攝像頭”布點,確保車頭和車尾無死角。
最終,198個高清攝像頭陸續“安家”,覆蓋社區所有出入口、主干道、樓道單元門、停車場,連垃圾桶旁的偏僻路段都沒落下。這些“電子眼”不只是“站崗”,還有夜視功能,凌晨異常動靜也能捕捉,部分還帶智能識別功能,可排查陌生人員頻繁出入。
如今安全感“落地”:
丟件少了、糾紛速解,
居民心里踏實了
監控系統一投用,變化立竿見影。“之前每個月都有幾起快遞丟失現象,現在幾乎沒有了。”物業前臺的人說,居民王師傅曾發現網購米面“不見”,調取單元門口監控,很快看到是保潔阿姨怕淋雨挪到了保安室,避免了一場扯皮。
“電子眼”還成了調解矛盾的“公正幫手”。上個月,兩輛車拐彎刮擦,車主各執一詞,監控清晰顯示是后車超車未避讓,幾分鐘就厘清了責任。“現在看到角落里的攝像頭,就覺得踏實。安全感真是看得見、摸得著。”居民張女士笑著說,她的孩子剛上小學,以前不敢讓孩子獨自在小區玩,“現在有監控,孩子在小區玩我很放心。”
該社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使監控系統與“社區網格群”聯動,發現獨居老人多日不出門、車輛堵路等情況,能更快處置,讓智能化、安全感一直在線。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