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歲老兵潘廷運 一顆赤子心 滿腔家鄉情
摘要:彼時,朝鮮戰爭爆發,國民黨在臺灣不斷煽動呼應,使得土匪愈發猖獗,行徑愈發殘暴。在剿匪過程中,戰士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危險,地形復雜、土匪狡猾,但他們憑借著高超的戰斗技能和無畏的勇氣,一次次突破難關,最終圓滿完成剿匪任務。潘廷運對集體、對村民關心愛護的點點滴滴,深深刻在大家的腦海里。
記者 高琳琳
在汝南縣張樓鎮廟東村,生活著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戰老兵——潘廷運。1942年,20歲的潘廷運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103歲高齡的他,用漫長歲月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誠,其人生經歷宛如一部生動鮮活的紅色史詩,每一頁都承載著厚重的家國情懷與堅定的信仰力量,讓人由衷稱奇與敬重。
老人(左二)向大家講述當年的戰斗故事。
近日,駐馬店市紅十字蛟龍水上義務搜救隊的隊員前往潘廷運老人家中看望,在和老人聊天中,眾人仿佛被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奔赴抗日戰場 驅逐兇殘倭寇
在那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年代,“打虎親兄弟”這句俗語,在潘廷運和他的胞兄潘廷林身上,被賦予了別樣而偉大的意義。彼時,他們面對的并非尋常之虎,而是在中華大地肆意橫行、實施慘無人道“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恰似兇猛惡虎肆虐華夏。潘廷運家里有兄弟姊妹6人,在國民黨連年征戰、大肆抓壯丁的背景下,作為重點“壯丁戶”被緊緊盯上。1941年,潘廷運和哥哥潘廷林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
老人回憶,他和兄長被抓后,在河北武安匆匆集訓不到半個月,便被派往與八路軍交戰的前線。那時,日軍已侵占我國東北、華北的大片區域,國家正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潘廷運所在部隊的多數士兵,內心抵觸打內戰,畢竟國難當頭,槍口應一致對外。而八路軍戰士們面對日寇時,展現出的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英勇壯舉,深深震撼并感動了潘廷運和他的戰友們。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們毅然決然地做出選擇——投奔八路軍,投身到偉大的抗日洪流之中。幾乎與此同時,他的哥哥潘廷林在另一支國民黨部隊里,也選擇加入了共產黨的隊伍,共同抗擊日軍,兄弟二人在不同的戰場,為了保家衛國這一共同目標而并肩戰斗。
1942年的豫西靈寶阻擊戰,在潘廷運老人的記憶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那是初冬時節,寒風凜冽,數千名日軍妄圖乘著汽船南渡黃河,進而侵占中原地區。潘廷運所在部隊提前獲取情報,搶先一步,在黃河南岸的險要之處設下埋伏。當日軍上岸時,雙方瞬間交火,激烈的槍聲打破了黃河岸邊的寧靜。隨后趕來支援的部隊壯大了我方力量,戰斗全面升級,一時間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經過激烈拼殺,敵人最終丟下30多具尸體,狼狽地向北逃竄。在這場戰斗中,潘廷運英勇無畏,憑借著出色的戰斗表現,20歲的他在排長的介紹下,光榮地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他的人生與黨的偉大事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一切的信念愈發堅定。
征戰解放戰爭 解放廣袤山河
解放戰爭時期,潘廷運跟隨劉鄧部隊南征北戰,隸屬于87團三營四連,先后擔任機槍排代理班長和班長。那些戰火紛飛的日子,在老人的腦海中依然清晰。他參與的解放泌陽之戰,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戰斗。當時,部隊駐扎在王店,距離縣城十幾公里,一場大規模戰斗在此打響。此次戰斗目標是消滅盤踞在此的國民黨11師的3個團,戰斗過程異常激烈,潘廷運所在的機槍班沖鋒在前,他們無懼槍林彈雨,以頑強的斗志和英勇的行動,為解放泌陽縣城立下赫赫戰功。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拉開“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大幕,向國民黨統治的大別山地區發起戰略性進攻。回憶起這段戰事,潘廷運老人感慨萬千:“當時,我們的部隊在大別山區連續作戰,戰士們傷亡較大,大家都疲憊不堪,彈藥消耗嚴重,冬衣也極度緊缺,戰斗打得異常艱苦。”在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戰士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咬牙堅持。后來,在當地老鄉的無私支持下,部隊建立了根據地,機槍班和敵人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硬仗、惡仗。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們從未退縮,始終堅守在戰斗一線,為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深入瑤山剿匪 守護一方安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西瑤山看似風景秀麗,實則暗藏危機,土匪橫行、余孽遍地,是全國匪患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這些土匪成分復雜,既有國民黨的殘余部隊、惡霸地主、特務,也有各股山頭的頑匪。彼時,朝鮮戰爭爆發,國民黨在臺灣不斷煽動呼應,使得土匪愈發猖獗,行徑愈發殘暴。為了徹底清除匪患,守護百姓安寧,毛主席親自點將,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對剿匪部隊進行有效調整。同時,當地廣泛發動群眾,形成了全民剿匪的強大合力。
潘廷運老人參與了這場艱苦卓絕的剿匪行動,回憶起當時的經歷,他的眼神中透露出難忘與興奮:“僅在瑤山,我們就消滅了4萬多土匪!”那自豪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剿匪過程中,戰士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危險,地形復雜、土匪狡猾,但他們憑借著高超的戰斗技能和無畏的勇氣,一次次突破難關,最終圓滿完成剿匪任務。截至1951年9月,廣西共消滅土匪31萬人,為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退伍建設家鄉 心系集體群眾
1952年,潘廷運在廣西圓滿完成任務后,退伍回到了闊別11年的老家。由于在部隊多年的歷練,加之是黨員,回鄉不久,他便擔任了隊長,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在任職期間,他始終保持著一名軍人的本色和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將村集體這個“大家”當成自己的小家來精心呵護。“對待公家的事,像對待自己家的事一樣上心”。同村的年長者對他給出了這樣高度的評價。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經濟落后,生產勞動主要依靠隊里的幾頭牛。生產隊的牲口房十分簡陋,泥巴垛的墻,麥秸稈封的頂。每逢大風大雨,潘廷運總是放心不下,他會第一時間趕到牲口房查看情況,確保沒有危險。夏季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常常和飼養員一起守在牲口房,守護著這些集體的重要財產。自然災害時期,農村生活極度困難,潘廷運時刻惦記著每一戶群眾的生活。對于家庭特別困難的幾戶人家,他總是想方設法地給予接濟,寧愿自己少吃一口,也絕不讓他們斷炊挨餓。
潘廷運對集體、對村民關心愛護的點點滴滴,深深刻在大家的腦海里。老人的女兒潘劉妮告訴記者,戰爭期間,由于老人多次在寒冷季節涉水過河,落下了嚴重的關節炎,但身體其他方面并無大礙。即便年事已高,老人依舊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對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關懷老兵的政策感到非常滿意,還時常教導后代要永遠聽黨的話、聽政府的話,將對黨忠誠、愛國愛黨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