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尋稻”黃河北 稻漁共生繪“豐”景
摘要:吳祖進介紹,通過市場調研,結合“原陽大米”和“稻鰍共生”的產品亮點,他在電商平臺推出稻鰍大米,市場反響較好,店鋪回頭客達30%。
中新網新鄉9月27日電 題:“尋稻”黃河北稻漁共生繪“豐”景
作者李海珠
金秋時節,在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的優質黃河水稻生態種養示范區,一望無際的高標準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垂成一道道淺黃的弧線,長勢喜人。秋風吹過,清甜的稻香漫過田埂,水中的泥鰍和羅非魚在稻田里鉆行嬉戲,不時攪得水面泛起層層漣漪。
近日,走進位于原陽縣稻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太平鎮菜吳村,600畝“稻鰍+稻魚共養”場景映入眼簾。
目前,該產業園稻米種植面積達8萬畝,借助稻漁共養、綠色生態種養模式,這片稻田的疊加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助力當地農民持續增產增收。

圖為菜吳村稻鰍共生種養基地。李海珠 攝
原陽縣地處黃河大堤以北,是“北緯35度黃金稻米生產區”。一條長60公里、寬5公里的狹長背河洼地帶,原先是典型的黃河故道鹽堿地。
如今,當地依托黃河自流灌溉優勢,將這里打造成稻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水稻產區。
“為突破傳統水稻種植的效益瓶頸,近年來,我們村推動稻鰍、稻魚等多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菜吳村黨支部書記、原陽縣旺盛專業種植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吳振邦一邊觀察著稻田中泥鰍和羅非魚的長勢一邊介紹說,7月初,菜吳村將泥鰍苗、羅非魚苗投放到稻田中。眼下,水稻成熟期將至,捕撈期也隨之到來。屆時,“稻鰍共生”“稻魚共生”種養模式,又將為當地村民帶來一筆新創收。
順著稻田邊的水渠往田間深處走,該村稻田管理員王樹修正站在稻田里查看網兜里泥鰍的狀態。

圖為菜吳村稻田里的泥鰍。連晨宇 攝
王樹修介紹,水稻為泥鰍和羅非魚等水產動物提供遮陰,為它們提供更適宜的生存環境,而泥鰍和羅非魚可以捕食害蟲、交換氣體、輸送土壤,產生的糞便作為天然養分供稻苗生長,又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他說:“這樣一來,稻米、水產品的品質都得到了提高,實現‘一地雙收’‘一田多用’,提升稻田的綜合效益。”
在該村合作社的展臺上,稻鰍大米在多種特色農產品中穩居“C位”。作為該合作社網絡銷售負責人、“00后”新農人吳祖進于2024年返鄉創業做電商,并先后帶動多位年輕人一同返鄉,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最初,村里做電商賣大米還是一片空白,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摸索。”吳祖進介紹,通過市場調研,結合“原陽大米”和“稻鰍共生”的產品亮點,他在電商平臺推出稻鰍大米,市場反響較好,店鋪回頭客率達30%。
“再過半個月,今年的新米就要下了,我們的預售鏈接一掛出,就賣出了1200多單,預計今年銷售額較之去年銷售額能夠翻一番。”吳祖進如是說。
同樣位于太平鎮的水牛趙村,其自主打造的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亦發展得如火如荼。在該村稻蟹共生種養基地里,青褐色的河蟹舉著小螯,爬過軟泥,留下細碎的痕跡。
抓螃蟹、磨面粉、吃美食……金秋時節,多種農事體驗活動吸引眾多游客來此踏秋賞景。
“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以生態可持續為核心理念,構建了種植、養殖、旅游、餐飲等多功能融合的綠色循環體系。”水牛趙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海表示,2012年,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河南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該村開始在稻田里養殖螃蟹,如今,養殖面積已從當時的80畝擴大至800畝,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圖為水牛趙村的稻蟹共生種養基地。李海珠 攝
“一斤蟹苗可在兩年時間內成長為200斤的成蟹,一斤成蟹的市場價格在80元左右。”趙俊海表示,“稻蟹共生”生態農業模式不僅打造了“種植+養殖+農事體驗”融合發展的新引擎,拓寬農戶的增收渠道,還通過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相結合,形成微型生態系統,有效改善土壤質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守護黃河下游水環境安全。
河南省農科院農業信息技術研究員王來剛表示,近年來,河南省農科院持續對水牛趙村進行科學技術上的幫扶,一方面提升了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的品質和產量,另一方面對當地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提升。
談及未來發展方向,吳振邦和趙俊海紛紛表示,將持續擴大生態立體種養模式的面積,推動作物種植、水產養殖、文化旅游協同發展,通過科技賦能,為農業經濟發展開辟新道路,促進鄉村振興。(完)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