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河聲丨黃河安瀾的文明密碼:廟底溝彩陶如何定義“最早中國”
摘要:這種“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智慧,不正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頭?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開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這,就是廟底溝留給我們的文明密碼,也是“最早中國”給予當代最珍貴的啟示。
“黃河寧,天下平”,這條奔騰五千年的母親河,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當“何以中國·黃河安瀾”采訪團走進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博物館,那些色彩斑斕的彩陶,正以斑駁紋路訴說著“最早中國”的文明敘事——這里不僅是史前彩陶藝術的巔峰,更是中華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體的“文明原點”。
廟底溝彩陶的紋路,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第一縷晨光。嚴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在廟底溝遺址找到了最生動的注腳。3344件(套)展出文物中,那些獨一無二的花瓣紋彩陶,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當時人們共同審美、共同信仰的“文化身份證”。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的地域性紋飾,廟底溝的花瓣紋、月牙紋,像蒲公英的種子,順著黃河水傳播到半個中國,從關中平原到中原大地,從江漢流域到燕山南北,各地遺址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這哪里是簡單的紋飾傳播?分明是史前先民們跨越山川的“文明對話”,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最早實踐,為后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彩陶上的刻畫,藏著先民們認識世界的“東方智慧”。彩陶刻畫,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源頭。鎮館之寶月牙紋彩陶罐上,14個月牙紋樣排列有序,不是隨意的涂鴉,而是先民們仰望星空的“天文筆記”。專家考證,這反映出當時人們已初步掌握天文知識,并有了天文崇拜——他們觀天象、定農時,將對宇宙的敬畏刻進陶土,把對自然的認知融入紋飾。這種“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智慧,不正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頭?比起同時期其他文明的圖騰崇拜,廟底溝人更懂得與自然對話,在彩陶的窯火中,燒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早期哲學,這也成為黃河安瀾理念最深層的文化基因。
廟底溝的“文明高度”,在于它塑造了“最早中國”的文化認同。仰韶文化鼎盛期,廟底溝文化為何能成為“文明標桿”?看那純手工繪制的彩陶便知:每一件都是匠心獨運的藝術品,卻又共享著相似的審美內核。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讓分散的部落形成了精神共鳴——就像黃河支流匯入干流,各地文化在廟底溝文化的引領下,逐漸形成了“文化上的中國”雛形。“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廟底溝遺址正是這份自信的“活化石”。它證明,早在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文化磁場”,這種認同,是后來華夏兒女團結一心、守護黃河安瀾的精神根脈。
科技賦能,歷史文化的生動傳承。今天的廟底溝博物館,用多維通道、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讓沉睡的彩陶“活”了起來。當我們看著屏幕上復原的先民制陶場景,仿佛能觸摸到文明的溫度。這不是簡單的文物展覽,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告訴我們,黃河安瀾不僅是水患的治理,更是文明的傳承;“何以中國”的答案,就藏在廟底溝彩陶的紋路里,藏在黃河兒女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中。
從廟底溝的窯火到今天的黃河安瀾,中華文明的根脈從未中斷。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開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那些刻在陶土上的智慧,仍在指引我們守護母親河、建設美麗中國。這,就是廟底溝留給我們的文明密碼,也是“最早中國”給予當代最珍貴的啟示。(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鄧隨新)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