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墨情緣三十余載
摘要:我也見證了《駐馬店日報》從地委機關報成為市委機關報,由4開小報改成了8開大報、黑白報紙改為彩色報紙的里程碑變化;目睹了《駐馬店日報》在媒體改革的浪潮中求新求變,由載體單一的紙媒發展成了多媒體矩陣。
□ 李金光
圖為作者提供的剪貼材料。
我與《駐馬店日報》的感情始于1991年。那一年,從5月中旬開始,江淮流域的大雨和暴雨連下了近3個月,駐馬店地區也遭受了嚴重洪澇災害。我作為當時地區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見證和參與了這次抗災救災的全過程。在繁忙的工作間隙,我憑借在部隊有過新聞寫作的歷練,撰寫了多篇新聞稿件,發表在《駐馬店報》《驛城晚報》上,留下了那年抗災救災的一些記錄。
長期在機關工作,閱讀報紙已成了習慣。從當年的《駐馬店報》到現在的《駐馬店日報》,這張展示各個歷史時期駐馬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發展歷程的報紙,陪伴我走過了30多年。我也見證了《駐馬店日報》從地委機關報成為市委機關報,由4開小報改成了8開大報、黑白報紙改為彩色報紙的里程碑變化;目睹了《駐馬店日報》在媒體改革的浪潮中求新求變,由載體單一的紙媒發展成了多媒體矩陣。30多年間,我始終保持著新聞寫作的初心。工作中遇到有適合宣傳的題材,我都會寫成各類稿件,通過《駐馬店日報》報道。
《駐馬店日報》作為市級主流新聞媒體,每年的市兩會,都會選派精干記者團隊集中宣傳報道。四屆市政協期間,我在市政協大會秘書處宣傳組,有幸結識了駐馬店日報社眾多新聞記者,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中有行文大氣磅礴的社論寫作高手、有善于聚焦各類場景的攝影行家,也有嶄露頭角的時政消息寫作新秀。他們對每篇稿件、每張圖片精益求精的態度時時感染著我。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幾天里,我忙碌并快樂著。也因這樣的機緣,我和他們中的不少人成了好友和知交。
近年來,我工作之余開始嘗試寫作散文和詩歌,向《駐馬店日報》投稿,屢獲采用。感謝《駐馬店日報》給我的鼓勵,激發我筆耕不輟的熱情,讓我有收獲的喜悅。我也得以重新找回追逐文學的夢想,了卻我學生時期就有的讓自己的文字見諸報端的夙愿。
紙墨情緣三十余載,《駐馬店日報》是我一直眷戀和守護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