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尚德到楊靖宇,一個英雄的靈魂吶喊
摘要:站在確山的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前,仿佛看到將軍一生的軌跡——從馬尚德到張貫一到楊靖宇,從普通農家孩子到民族危亡時的中流砥柱。
記者 許偉
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的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楊靖宇雕像。記者 王永良/攝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楊靖宇雕像。河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崇/攝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面旗幟,在白山黑水間獵獵作響;每一個化名都是一把利劍,在民族危亡時錚錚出鞘。
在吉林省靖宇縣無邊的林海雪原上,一聲穿越時空的叩問至今仍在回蕩。這聲叩問,出自一位幾易其名的河南漢子之口。他本是馬尚德,來自河南省確山縣;后來他成了張貫一,隱于撫順礦工之中;最終他以楊靖宇之名,讓日寇聞風喪膽。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次蛻變,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次重生。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楊靖宇將軍誕辰120周年、殉國85周年。作為英雄故鄉的媒體記者,深度查閱史料,追溯英雄的化名歷程,不僅是在回顧一段個人歷史,更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名字背后英雄靈魂深處的吶喊與信仰的升華。
馬尚德:天中少年的尚德之志
1905年2月,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一個男孩降生了,取名“尚德”。“尚德”二字,取自《論語》“君子尚德”,寄托著父母對這個孩子最樸素的期望——崇尚美德,修身立德。
少年馬尚德不負此名。在開封工業學校求學期間,他親眼看到軍閥混戰下民不聊生的慘狀,在《戰區災民生還時之感想》中寫道:“偶見一老翁,髯須俱白,面似魍魎,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文字間流露的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正是“尚德”精神的最好詮釋。
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血色中,馬尚德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不是一時的熱血,而是對“尚德”之名的深刻踐行——以德報國,以德救民。《楊靖宇傳》作者趙俊清曾感嘆:“說明他認準了黨的主義的正確和他對黨的主義的忠誠。”
“馬尚德”這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天中少年最純粹的理想主義,是傳統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在新時代的延續。這個名字里,有著中華文明最深厚的道德底蘊。
張貫一:礦工中間的貫徹如一
1929年春,馬尚德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工作。他深入撫順煤礦搞工人運動,化名“張貫一”。
“貫一”取自《論語》“吾道一以貫之”,寓意對理想信念的始終如一、貫徹到底。這個名字選擇得極為巧妙:“張”是北方常見姓氏,便于隱蔽;“貫一”則表明心志,彰顯堅守。
在撫順煤礦,工人們親熱地稱他“老張”或“張大個子”。他與礦工同吃同住,下到數百米深的礦井,體驗工人們“埋了沒死”的生活。他穿著和礦工一樣的破舊衣服,吃著和大家一樣的高粱米飯,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們講解革命道理。
“貫一”之名,在這個階段得到了完美詮釋:他對理想的堅守如一,對工人的關懷如一,對斗爭的堅持如一。即便后來被日本特務逮捕,受盡酷刑,他依然“貫一”到底,堅守黨的秘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剛剛出獄的“張貫一”不顧身軀飽受摧殘,立即投入抗日斗爭。在哈爾濱,他過著極為清貧的生活,一天只吃一頓飯,大褂又破又舊,鞋露著腳指頭,卻將反日的火種撒遍工廠、學校和街道。
“張貫一”這個名字,代表著一位革命者的堅韌與忠誠,是理想信念與實際行動的高度統一。這個名字里,有著共產黨人最可貴的品質——始終如一。
楊靖宇:林海雪原的靖宇之魂
1932年冬,張貫一告別哈爾濱,以省委特派員身份挺進南滿的深山密林。這年,他再次更名,從此成為楊靖宇。
“楊”取“揚”之諧音,寓意揚我軍威;“靖宇”取自《詩經》“靖共爾位”,意為平定天下,讓宇內安寧。這個名字彰顯了他“平定宇內”,讓華夏大地安定的宏偉志向。
南滿成為將軍馳騁的戰場。他將黨中央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濃縮在一句樸素的口號里——“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留著子彈打日本!”
基于“楊靖宇”這個名字所承載的“安定天下”的使命,他成功團結了失敗的抗日義勇軍、東北軍余部和愿意抗日的地主武裝,打開了南滿武裝抗日的新局面。
在寒無棉衣、食無糧、住無所的情況下,楊靖宇制訂了“保存實力、化整為零、分散游擊”的戰略計劃。他獨創“三大絕招、四快、四不打”戰術,在看似絕境的環境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936年夏,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從此,“楊靖宇”三個字成為抗日的旗幟,讓日寇聞風喪膽。
偽滿檔案無奈地稱楊靖宇是“滿洲治安之癌”,說他的隊伍“如山林鬼魅,無蹤可尋”,卻又不得不承認“其戰術之靈活,意志之頑強,為從未所見”。
“楊靖宇”這個名字,代表著一位軍事家的雄才大略,一位民族英雄的恢宏氣度。這個名字里,有著中華民族最需要的靖難安邦、定國安民的精神力量。
從名到魂:化名背后的精神升華
楊靖宇將軍的三個主要化名,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精神發展軌跡:“馬尚德——張貫一——楊靖宇”,對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實現了從個人道德修養到民族救亡圖存的升華。
這條命名軌跡,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成長之路:從崇尚德行的熱血青年(馬尚德),到堅守信念的革命戰士(張貫一),再到拯救民族的軍事領袖(楊靖宇)。每一個名字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身份標識,更是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楊靖宇的命名選擇深植中華傳統文化土壤:“尚德”來自《論語》,“貫一”取自《論語》,“靖宇”源于《詩經》。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血脈聯系,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
如今,當我們追溯楊靖宇將軍的化名歷程,不僅是在回顧一段個人歷史,更是在解讀一種文化密碼,破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精神基因。
魂兮歸來:精神在命名中永恒
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在吉林濛江縣壯烈殉國,時年35歲。殘暴的敵人解剖他的遺體,震驚地發現胃腸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草根、樹皮和棉絮。
為紀念將軍,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以此永久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以英雄名字命名地名的事例,體現了人民對英雄的無限敬仰。
從馬尚德到楊靖宇,每一個名字都成為一個精神符號,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尚德”精神成為道德教育的典范,“貫一”精神成為忠誠堅守的象征,“靖宇”精神成為愛國主義的旗幟。
今天,在楊靖宇將軍的家鄉確山和他的殉國地靖宇縣,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傳承著將軍的精神。2019年,確山靖宇藝術團遠赴吉林靖宇縣開展“紅色血脈,文化走親”活動,兩地人民共同紀念楊靖宇將軍、弘揚楊靖宇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
楊靖宇將軍的嫡孫馬繼民說:“一定會把祖輩的英雄事跡講好、傳承好,讓更多的人銘記那段歷史。”作為英雄后代,他始終以祖父精神激勵自己,恪守母親立下的“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風。
站在確山的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前,仿佛看到將軍一生的軌跡——從馬尚德到張貫一到楊靖宇,從普通農家孩子到民族危亡時的中流砥柱。他的名字更易,但初心不改;他的身份轉變,但使命如一。
他那句“我們中國人都投降啦,還有中國嗎”至今仍在長白山林間回響,在汝河兩岸蕩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奔流。
將軍的胃腸里沒有糧食,只有草根、樹皮和棉絮。但他的脊梁里,有鋼鐵的意志;他的胸膛里,有滾燙的愛國心;他的頭顱里,有不滅的民族魂。
85年過去了,將軍的鮮血已化作人間春色,他的吶喊已融入民族血脈。他是天中大地的兒子,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永不褪色的旗幟。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