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新使命
摘要: 劉光輝 在糧食的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浪費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原因是人們認為糧食只是一種普通生活品,沒有什么特殊性,浪費這一點算不了什么,更不會意識到浪費糧食的嚴重后果!長期以來,黨和政
劉光輝
在糧食的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浪費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原因是人們認為糧食只是一種普通生活品,沒有什么特殊性,浪費這一點算不了什么,更不會意識到浪費糧食的嚴重后果!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堅持提倡國民養成節約糧食的美德,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取得了良好收效。大家都能自覺做到愛惜糧食,厲行節約,共度難關。而在改革開放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物質不斷豐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的節約意識淡薄了,忽視了節約糧食的重要性。物質的豐富并不代表糧食的長期供應充裕,由于土地的逐年減少,人口的不斷增加,確保糧食安全在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節約糧食已成為我國公民的一項新的使命。
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解決糧食安全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糧食產量。但我國糧食繼續增產面臨諸多制約因素。
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目前,我國耕地面積接近18億畝的底線,糧食播種面積也下降到15.6億畝,與農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15.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已經到了不能繼續減少的臨界水平。且城市人口增長迅速。1987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17.9%;2006年占到43.9%;到2050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70%。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和資源研究所在145個城市所做的調查,我國大中型城市中70%的新城區都是在原可耕地上建成的。我國還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間、區域間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
二是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慣性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報告,到2033年前后達到15億的峰值,需新增糧食消費500億公斤。人口增加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這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
三是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增大。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500億公斤左右。相當于每年產量的1/10。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趨于頻繁,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四是依靠傳統方式種糧增產空間有限。近年來,國家持續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總體上農民種糧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制約,特別是一些糧食生產區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糧食生產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不足,未來提高糧食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通過以上分析,大家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和不斷減少的耕地已經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這不僅使我們未來的吃飯問題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業是強基礎、促發展、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糧食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關鍵商品。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增強糧食安全意識,自覺地節約每一粒糧食。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曾說過,對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糧食和農業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我們。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的安全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節約糧食,不僅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更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不能錯誤地認為,現在生活好了,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而要站在對社會、對后人負責任的高度,認識到浪費糧食是一種危害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錯誤行為,進而使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能從自身做起,有意識地從糧食生產、加工、消費的各個環節厲行糧食節約。只要我們有了節約糧食的意識,大行節約糧食之風,就一定能夠對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