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軍:志存高遠創大業
摘要: 曹耀強初春時節,麥田青青,上蔡縣塔橋鄉龍頭村一片黃墻紅頂的建筑特別引人注目,駐馬店市面對面食品有限公司就位于這里?!皠摌I三十年,歷經風雨難,飽嘗苦辣咸,人爭一口氣,沐浴黨恩惠,終嘗成功甜!”4
曹耀強
初春時節,麥田青青,上蔡縣塔橋鄉龍頭村一片黃墻紅頂的建筑特別引人注目,駐馬店市面對面食品有限公司就位于這里。
“創業三十年,歷經風雨難,飽嘗苦辣咸,人爭一口氣,沐浴黨恩惠,終嘗成功甜!”46歲的公司經理申志軍談起自己的創業史感慨萬端。
不干出個樣子誓不罷休
申志軍是塔橋鄉北大李村人,1978年初中畢業后就跟著村里的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先是到河南密縣下煤窯。他咬緊牙關硬是撐了下來,一天也能掙兩塊多錢。春節時,別人都回家,為了多掙錢,他堅持留下繼續干。工友們都夸贊他“能下勁,肯吃苦”。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河南省焦作市,推銷起豬飼料來。他善于尋覓商機,加上誠實熱情,很快在當地飼料銷售行業立住了腳,一年掙了10萬余元。1994年,他發現農民糧食吃不完,儲存余糧不是用袋子裝,就是用傳統的糧穴堆圈起來,便決定生產一種防鼠蟲、抗霉變的儲糧設備。他到安徽、江西等地學習塑料糧圈的生產技術,在公路旁的龍頭橋附近選了塊地,貸款辦起了上蔡縣龍頭糧圈廠。萬事開頭難。由于缺乏辦廠的經驗,第一年賠了錢,過年時工人的工資沒錢發。第二年,他求親靠友借了3萬元錢,堅持干了下來,銷路終于打開了,群眾對龍頭塑料糧圈認可了,廠里效益扭虧為盈,工人多達30人,年產糧圈4萬套。第三年,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他改進了工藝,產品受到周邊市、縣農民的青睞,“龍頭”牌糧圈名氣越來越大,銷路也由縣內拓展到了縣外、省外,當年穩賺了10萬元。第四年,“龍頭”牌糧圈代銷點遍布全縣24個鄉鎮,并在整個華中地區負有盛名,被業內人士推崇為“龍頭老大”,銷售業績也呈30萬元、50萬元、60萬元直線上升。申志軍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老板,不僅自己富了,還帶動周邊幾個村的近千名村民靠入廠務工、銷售產品、運輸物流脫了貧發了家。
圍繞資源打造農字品牌
初次創業成功后,申志軍靜下心對企業前景進行了深入思考。經過再三調查論證,他決定將企業轉型從事農產品深加工。
2006年,申志軍申請成立了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承租60畝地,投資600萬元,注冊組建了駐馬店市面對面食品有限公司,建起面粉廠、掛面廠、炒貨廠、飲料廠和水餃生產線,吸收60余名村民進廠務工,按件計酬,每人每月可以拿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工資。同時,他把公司周邊2000多家農民組織起來,進行標準化種植,對農作物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管理,并簽訂了訂單合同,為公司培植了生產基地。為解決鄉親們儲存糧食的困難,他向農戶承諾,把所產糧食存到自己的面粉廠里,公司每月補貼給每戶5元錢,如果要賣糧就按市場價算賬,農戶只賺不賠。這一優惠措施得到1000多戶村民的積極響應,紛紛把自家的糧食存到申志軍的面粉廠里。這不僅讓農戶得到了實惠,還為公司儲備了足夠的生產原料。
做時代需要的新型農民
申志軍從小就有一個愿望:以自己的能力辦一所托老中心,讓鰥寡孤獨的老人入住其間,過上無憂無慮、頤養天年的美好生活。塔橋鄉張莊鳳凰寺村的李改洪60歲了,兒女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他一個人,申志軍就動員他到廠里來,像侍候父親一樣照顧他,過著吃穿不愁的日子。他要求到車間干活,申志軍勸不下,就讓他在公司食堂幫著做飯,每月還給他開千把塊錢的工資。今年75歲的北大李村人王明新跟著申志軍十來年了,逢人便夸申志軍:“廠里比家里幸福,志軍這孩子對人實誠!”
“我要爭當一個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農民,爭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作貢獻!”談起今后的打算,申志軍躊躇滿志。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