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長
摘要: 新華社記者 謝 鵬 11月5日,是中國經濟值得銘記的日子。一年前的這一天,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央果斷出臺擴內需、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在過去一年中,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奮力推動中國
新華社記者 謝 鵬
中國在危機中實現了難得的經濟增長,進而為全球提供了急需的市場和資金,全球商業和投資信心因此得到明顯提振。
中國需求 拉動全球
中國維持自身經濟穩定和增長,部分彌補了全球需求因發達經濟體收縮帶來的缺口,在危機環境中世界各國,特別是依賴資源類、機械類、電子類產品出口的國家提供了機會。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進口絕對額不斷上升,同比降幅不斷縮小。來自中國物流和采購協會的數據也反映出,危機以來由于政策刺激等因素,中國的資源類商品、中間品和生活消費品對外需求處于較高水平。
亞洲開發銀行的一篇研究報告曾指出,中國在世界七大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市場中所占份額近年來顯著增長。
中國資本 惠及全球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作為傳統的對外投資主體自身難保,跨國投資與并購活動急劇萎縮。來自中國的資本恰好填補了這一資金缺口,為全球經濟企穩復蘇注入“血液”。
渣打銀行甚至預測,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可能超過1400億美元,而同期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800億至1000億美元之間,中國將歷史性地從“商品輸出方”向“資本輸出方”轉變。
不可否認,中國資本頻現國際市場,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全球性恐慌拋售帶來的負面影響,激活了危機后一度凍結的全球投資和并購市場,為投資所在地保留了工作崗位。
中國信心 提振全球
在全球化日益擴展深化的今天,正負面因素可以通過資本、貿易乃至心理等渠道擴散到全世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在全球經濟存量中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增量變化更舉足輕重的國家,其一年多來經濟的亮麗表現,高企的商業和投資景氣度,也正通過上述各種渠道為世界帶來信心和希望。
當然,應該看到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等指標仍處在較低水平。在本輪危機中,中國經濟能快速復蘇并成為世界希冀所在,更多得益于強勢積聚經濟資源的傳統能力,并不能說明經濟完全具備了強健的自我復原能力。在保增長之后,中國還面臨調結構、擴內需、惠民生的重要挑戰。經濟結構不均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老問題依然存在。
所幸,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提出了防止通脹預期等未雨綢繆之策。也許正因為如此,中國更需要追求一種可持續的增長模式,為世界經濟復蘇與繁榮作出持久貢獻。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