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友好的現代化社會
摘要: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并列的高度,以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支柱”框架進行拓展和完善。
□ 高健鈞
共護熊貓家園、共建美麗世界、共享開放機遇,國寶大熊貓再次成為紐帶,將海內外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熊貓愛好者拉進一個共同的朋友圈,共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發展。
2025全球熊貓伙伴大會11月21日在成都開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嘉賓和專家學者齊聚大熊貓家鄉,分享共護、共建、共享理念,共倡生態文明新未來。
當前,地球正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問題,傳統發展模式的內在矛盾與不可持續性日益加劇。與此同時,全球可持續發展仍面臨共識弱化、協作不足、南北差距擴大等挑戰。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和平與友好的“形象大使”,大熊貓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象征意義更加凸顯。
中國綠色發展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人與自然并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割裂狀態,而是一體共生、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并列的高度,以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支柱”框架進行拓展和完善。
中國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印證: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中國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不僅是推動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展現了胸懷人類前途命運的大國擔當。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各國共同利益和人類未來發展,國際社會需要攜手同行,秉持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持續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挑戰。
生態文明沒有國界,只有同筑生態文明之基,才能同走綠色發展之路;只有不斷擴大交流互鑒的“伙伴圈”,才能把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愿景變成各國人民的現實圖景。
(新華社成都11月21日電)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