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劉詩利的“耕讀人生”
摘要:2005年,劉詩利第一次到北京打工,憑著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的記憶,他拿著地圖,輾轉找到北京圖書大廈。 詩書傳家:耕讀修身礪初心 劉詩利名字中的“詩”字,源自祖傳家訓“言行合法,詩書訓子,義理傳家”。 如今,58歲的劉詩利依然保持著勞動和閱讀的習慣。
大河網訊 “這幾天趁著天兒好,把農活兒收拾下,過幾天就要出去打工了。”說話的人叫劉詩利,今年58歲,濮陽人。農忙時,他在家鄉耕種土地;農閑時,他便到北京打工補貼家用。而工作之余,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
前不久,劉詩利在北京圖書大廈參加作家陳行甲新書分享會的視頻意外走紅網絡,在即將召開的2025河南省網絡文明大會上,劉詩利也將被邀請走上舞臺進行講述。借此之機,11月2日,記者走進劉詩利的家中,探尋他與書本的“緣分”。
書香緣起:閱讀照亮成長路

劉詩利的讀書情緣,始于四十多年前的鄉村小學。四年級時,語文老師張老師的一句話讓他記憶猶新:“‘深水養大魚。’寫文章就像養魚,你們要多讀書,寫作文才容易出彩。”這句話如同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那時候,我特別渴望讀書。”劉詩利回憶道,“放學后我一邊放羊,一邊捧著新發的課本看。”看到兒子如此好學,父親趕集時特意為他買了兩本書——《雷鋒的故事》和《動腦筋爺爺》,這兩本小書為他打開了知識的大門,“第一次擁有人生中獨屬于自己的兩本書,看得很細致,逐字逐句,生怕少看了哪個字”。
2005年,劉詩利第一次到北京打工,憑著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的記憶,他拿著地圖,輾轉找到北京圖書大廈。“一走進去,真是和文章里寫得差不多嘞!”回憶起第一次走進書店的感受,他依然興奮,“比我見過的書店大多了,好幾層,各種書都有。讀書之后,覺得自己知道了好多原來不知道的事。”
讀書有道:于喧囂中守持沉靜
在劉詩利看來,“讀書人”各有特點,但都有共同之處:愛讀書、常讀書,并且善于從書中獲益。“讀書人的言談舉止、處世方式,甚至表情神態,都能看出他讀過書。”
面對當下短視頻盛行的現象,劉詩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短視頻直觀形象,這是它的好處。但太零碎,我不喜歡太碎片的閱讀。”他坦言自己也會看手機,但更青睞書本的系統性,“短視頻講個點,書本講個面。真想長本事,還得系統學”。
他認為,不同的媒介各有優勢:電子書方便攜帶,視頻音頻生動直觀,都是學習的途徑。“關鍵是要有清醒的認識,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

詩書傳家:耕讀修身礪初心
劉詩利名字中的“詩”字,源自祖傳家訓“言行合法,詩書訓子,義理傳家”。他感慨道:“我是‘詩’字輩,用這個名字,可能是祖輩希望我們多讀書、有文化、家風好,這是一種文化傳承。”
初中畢業后,劉詩利曾在村小代課,教過語文、數學等多門課程。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一節課都是閱讀,我帶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來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了半工半農的生活,但讀書的習慣一直保持著。
對于在陳行甲新書分享會上被突然關注,他表現得很淡然:“可能因為外貌上與‘讀書人’有反差。大家關注這件事,說明人們對讀書和知識很重視,都希望通過讀書提升自己,這是好事!”
如今,58歲的劉詩利依然保持著勞動和閱讀的習慣。“活得干,還是有個事兒干著好。讀書也‘中’,讀書不光能獲取信息,還能休息放松、讓人心情好嘞!”(朱麗文 李思豫)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