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書札:秋日里的石榴與相逢
摘要:第25頁是郭秀蓮老人的故事,結尾寫道:“老人騰地站起來,拄著拐杖移步廚房,和面、剁蔥花、拌香油,然后拿起小搟杖……油饃在奶奶手中上下紛飛,院子里蔥油香彌漫開來……” 沃野藏珍。
許靜
花開一世紀,人伴海棠紅。
趙永濤 攝
眼下,海棠果已悄然熟透,如一串串紅瑪瑙垂懸枝頭,其間更有點點繁花,灼灼如云霞。在這花果同枝、生命豐盈的九月,來自“全國文明城市”“中國長壽之鄉”西平的祝福《你也能活一百歲》,帶著泥土的芬芳與歲月的智慧,翩然問世。
撫摸著封面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疊寄往歲月的信札,每一個字都曾在深夜的燈下呼吸過,也為這方水土的生機做了最鮮活的注腳。
作為一個喜歡碼字的記者,我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過“慰藉”二字的分量。那些走訪過的百歲老人,他們的皺紋、笑容和故事,終于被安放在紙頁之間,獲得了一種比記憶更恒久的形態。而我最迫切的愿望,便是將這本書送到他們手中——像是把一條河流送回其中的一滴水,讓故事重新流淌進它誕生的地方。
出發前,我給老人帶了一點營養品,并在書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這本書能帶來什么還未可知,但他至少換來了老人們見到書中自己時的驚喜目光,換來了生命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延續的一種力量。這或許便是寫作最古老的本質:以心聲換心聲,以真誠遇見真誠。
郭秀蓮老人的家在西平縣五溝營鎮丁崔莊村。老人家是個苦命人。39歲時,老人的丈夫病逝,她含辛茹苦把一雙兒女拉扯大。老人的兒子38歲時成家,但不幸的是51歲因病離世,兒媳也因一場意外同年離開了人世。
青磚圍墻的縫隙間探出幾叢野菊,黃白相間地搖曳著。院子外面種滿了鮮花和綠植。推開木門,院落里的石榴樹掛著滿枝果實,有些已經綻開緋紅的笑靨,露出晶瑩的果實。
107歲的老人正坐在藤椅上,陽光透過石榴樹的枝葉,在她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看見我進來,她的眼睛驀地亮了:“是你啊!你去年還在俺家吃過我做的小油饃呢!”她站起身,腳步雖緩卻穩,“去年9月咱倆還在一起吃飯,記得不?縣里給我發了好多獎,那些禮品我還在用著呢!”
她迎上來抱了我一下。她的擁抱很輕,卻像一片秋葉般妥帖。我聞到她身上有陽光和皂角的清香,那是歷經歲月淘洗后獨有的潔凈氣息,比什么名牌的香水都好聞。
老人的兒子兒媳已先后離世,孫子大偉在北京做生意。如今照顧她的是外孫女小寧,一個眉眼溫順的姑娘,正端著茶水從屋里走出來,笑盈盈地招呼我和永濤坐下。
趙永濤 攝
我將書遞到老人手中。她摩挲著書的封面。那雙手像是深秋的梧桐葉,布滿了時光鐫刻的脈絡。“這是……我?”她指著書中的照片,聲音里帶著孩童般的驚奇,“妮兒,我咋上到這上頭啦?”
她的手指在書頁上緩緩移動,仿佛在觸摸另一個自己。那些深深淺淺的紋路與紙頁的肌理相遇,竟如此和諧——都是時光書寫的方式,一種寫在皮膚上,一種寫在紙張上。
“這是我特意為您寫的書。”我蹲在她身邊,一頁頁翻給她看,“您看,這里寫您做小油饃的手藝,這里寫您年輕時帶孫子大偉時的艱辛……”
老人忽然抬起頭,眼睛里有水光浮動:“妮兒,我真待見你!”她說的是當地方言,“待見”兩個字被她說得千回百轉,像是被秋陽曬暖的溪流,直接淌進人的心里。
小寧搬來椅子,我們圍坐在石榴樹下。老人忽然指著樹梢最紅的一個石榴說:“快八月十五了,你給我說說你家在哪兒住,到時候我把石榴給你送去。”
趙永濤 攝
我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看到那些石榴確實都熟透了,有的甚至裂開了口,像是忍不住要訴說喜悅。“您這么大年紀還能去縣里給我送石榴?”我驚訝地問。
“能,能,我這身體的零件,哪都好好的。”老人的眼睛瞇成兩道月牙,“一百零七年的糧食,可不是白吃的。”
一陣秋風吹過,石榴樹葉沙沙作響,幾片早黃的葉子旋轉著飄落。老人安靜了一會兒,忽然問:“咱縣里有沒有比我活得更久的人?”
“有的,咱縣里有一百多位長壽老人呢,最年長的110歲。”我如實相告,隨即又補充道,“不過您朝著200歲去活就是了,到時候縣里給您申請吉尼斯,讓外國人也見識見識咱中國的老壽星!”
“那我是全縣第二名!”老人聽了哈哈大笑,笑聲驚起了院墻上歡叫的喜鵲。“從前總想著不拖累孩子,咋還不死?現在倒想著再活幾年,真的沒活夠呢。”她說這話時,目光越過院墻,望向很高很遠的地方,仿佛是和老天爺在商量什么。
“小寧,你能不能教我認字?”107歲的郭秀蓮突然吆喝道。
我看著老人專注翻書的側影,忽然明白年齡的真正含義——不是單純的時間累積,而是在每一個當下都保持對世界的新鮮感。107歲還想認字,始終保持對世界的新鮮感,這本身就是生命的脈動和奇跡。
夕陽西斜時,我起身告辭。老人執意要留我吃飯,我說下次一定專門來品嘗她做的小油饃。她讓小寧摘了最大最紅的石榴裝進我的包里,又堅持送我到門口。
“書我會好好讀的,”她說,“讓小寧教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走出很遠回頭望,老人還站在門口,身后是滿樹石榴紅得耀眼。她銀白的發絲在夕陽中變成溫暖的金色,整個人像是融進了光線里。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她不是站在家門口,而是站在時間的長河邊,百年光陰從她身邊流過,卻帶不走她內心的光。
回城的路上,我剝開一個石榴,只見籽粒晶瑩如瑪瑙,嘗在嘴里清甜中帶著微酸。這味道讓我想起老人的話語——漫長生命的滋味大抵如此,甜中有酸,酸中回甘,最終都沉淀成滋養生命的養分。
夜幕降臨,回到家里,我翻開還帶著墨香的新書。第25頁是郭秀蓮老人的故事,結尾寫道:“老人騰地站起來,拄著拐杖移步廚房,和面、剁蔥花、拌香油,然后拿起小搟杖……油饃在奶奶手中上下紛飛,院子里蔥油香彌漫開來……”
沃野藏珍。西平縣的小麥,從尋常之物到健康瑰寶,鑄就“長壽食品”的金字招牌。
也許有一天,這本書會褪色發黃,但那些被文字溫暖過的瞬間,將會像老人院中的石榴樹一樣,年年結果,年年新生。而寫作的真正意義,不正是如此嗎——在有限的生命里,種下一棵棵不凋的石榴樹。
由西平縣委書記侯公濤作序,我參訪整理的《你也能活一百歲》這本書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也帶來了這個秋天最珍貴的禮物:一位107歲的老人,因為看見自己的故事變成鉛字,申請開始學習認字;一位寫作者,因為見證這樣的奇跡,更加堅信文字的力量。
人生百年,原來不過是為了收藏這些瞬間——讓生命與生命相遇,讓故事與故事重逢,讓一個個普通的秋天,因為這樣的相遇而變得金光燦燦。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