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必看抗戰影視劇:《南京照相館》《731》高居前二
摘要: “我比較喜歡的抗戰影視劇有《地道戰》《地雷戰》等,抗戰軍民利用地形優勢,設計各種陷阱與日軍周旋,展現出抗戰軍民的智慧,讓我印象深刻。”(應受訪者要求,王磊、鐘洪、張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欣宇 王志偉 王品芝 實習生 邵鈺倩
9月18日,電影《731》全球上映,截至9月23日20時,影片票房破13億元。23日下午,于7月底上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票房破30億元。今年多部以抗戰為主題的影視作品陸續與觀眾見面,不僅引發大眾觀影、觀劇熱潮,也成為不少人重溫抗戰歷史的重要方式。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社全媒體矩陣進行的一項有10,306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在今年推出的抗戰主題影視劇中,《南京照相館》(80.0%)和《731》(79.0%)是受訪者表示必看的兩部。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宣揚仇恨,獨立自強才能守護和平”
9月18日,電影《731》上映首日,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六條社區組織黨員觀看了于9點18分放映的首場電影。走出電影院,80后張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影片中日軍對普通百姓毫無人性的折磨讓她感到無比憤怒,“中國的近代史非常沉重,充滿了血與淚。如今的我們要勿忘歷史、勿忘國恥、發憤圖強”。
“勿忘歷史,不是傳遞仇恨,而是要讓年輕黨員知道,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離不開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六條社區黨委書記高春生說。
90后王磊在南京學習工作了十幾年,對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情感,電影《南京照相館》一上映,他就去看了。王磊說,讓他感觸最深的是電影對“真相”二字的詮釋。電影中,日軍為贏得國際輿論支持,“擺拍”了許多親民友善的照片,但實際卻在大肆洗劫、屠殺普通民眾,最終那些殘忍的照片也成為日軍暴行的鐵證。“歷史真相不容掩蓋,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時刻提醒我們‘落后就會挨打’,獨立自強才能守護和平。”
“現在提到‘馬路大’(日語中意為圓木,引申意為試驗品,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對被迫接受人體實驗的受害者的侮辱性稱呼——記者注)這個詞,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令人恐懼的畫面。”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38歲的佟磊觀看了電影《南京照相館》和《731》。在他看來,前者更像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而后者所展現的內容讓人更加不堪回首。
今年推出的抗戰主題影視劇,哪些是你必看的?調查顯示,《南京照相館》(80.0%)和《731》(79.0%)位居前兩位,且獲選率呈斷崖式領先。其他還有《東極島》(30.7%)、《我們的河山》(20.6%)、《山河為證》(18.7%)、《歸隊》(18.5%)等電影。
最愛看的經典抗戰影視劇:《亮劍》位居首位
來自北京的95后鐘洪最喜歡的抗戰影視劇是《亮劍》,他已完整看過很多遍了,劇中的許多情節他都記憶猶新。“現在網上仍有許多《亮劍》中的‘梗’在流行,這也是這部劇深受歡迎的證明。我特別喜歡這部劇的名字,不僅貼合人物敢于斗爭的性格,也展現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比較喜歡的抗戰影視劇有《地道戰》《地雷戰》等,抗戰軍民利用地形優勢,設計各種陷阱與日軍周旋,展現出抗戰軍民的智慧,讓我印象深刻。”王磊說,小時候學校經常組織觀看紅色影片,《狼牙山五壯士》等影片都是那時看的。
大家喜歡的抗戰經典影視劇有哪些?調查顯示,《亮劍》(67.1%)位居首位,《小兵張嘎》(46.7%)、《偽裝者》(45.3%)、《鐵道游擊隊》(44.6%)和《地道戰》(42.8%)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其他還有:《狼牙山五壯士》(36.0%)、《我的團長我的團》(34.6%)、《地雷戰》(29.5%)、《血戰臺兒莊》(29.5%)、《我的兄弟叫順溜》(29.2%)、《平原游擊隊》(20.7%)等。
80后常慧空閑時會在社交平臺上看介紹抗戰史實的短視頻,以前熱播的《戰長沙》《紅色》等抗戰劇她都看過。“很多優秀作品描繪出那個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歷程,讓我不由得代入其中,更深刻地感受到那場侵略給普通人帶來的苦難。”
超八成受訪者對抗戰歷史的了解來自教科書
北京一所高校歷史學系的學生張宇,今年年初去延安參觀了許多紅色景點,這趟旅程讓他了解了許多抗戰英烈事跡,進一步增強了對抗戰歷史的認知。最近,張宇還重讀了一些抗戰英烈的日記,深入體會那個時代的優秀青年如何在民族存亡之際作出抉擇。“許多先輩在抗戰中投身民族救亡事業,我非常敬佩他們。”
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26歲青年王天意最早是從歷史書中了解到抗日戰爭歷史的,稍大一點后,他每年都會去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更直觀地了解那段讓人心痛、不堪回首的歷史。
除了影視劇,你對抗日戰爭歷史的了解主要來自哪里?調查顯示,82.7%的受訪者是通過教科書了解的,然后是抗戰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74.7%),紀錄片(73.0%),重要紀念日和紀念日活動(69.9%),主流媒體報道(56.3%)等,還有近四成(39.8%)的受訪者是通過周圍長輩了解的。
該調查樣本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東北三省樣本占16.4%。受訪者平均年齡25.7歲。
(應受訪者要求,王磊、鐘洪、張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欣宇 王志偉 王品芝 實習生 邵鈺倩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