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武漢外圍敵后抗日烽火——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州的抗戰印記
摘要:新組建的新四軍第五師下轄3個正規旅、2個游擊縱隊和豫鄂邊區黨委警衛團,兵力達1.豫鄂邊區黨委書記陳少敏親臨隨南坐鎮指揮,在洛陽店小學召開大會,發出“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克服困難、爭取抗戰勝利”的號召。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王董斌 劉詩詩
五師首長雕像,從左至右分別是劉少卿、陳少敏、李先念、任質斌。(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徐斌/攝)
隨州地處“隨棗走廊”,北接中原,南臨江漢,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別山三山拱衛,在抗戰烽火中成為中原敵后的戰略要地。
這片熱土,是新四軍第五師誕生、成長、壯大的搖籃。在李先念率領下,這支英雄部隊以隨南九口堰為核心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據地,形成對日軍在華重要據點武漢的戰略包圍,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光陰荏苒,戰火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新四軍第五師抗戰烽火淬煉的歷史記憶,未隨歲月褪色,而是深深鐫刻進民族血脈。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群山環抱中的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九口堰村,尋訪新四軍第五師的抗戰印記。
九口堰建軍:孤懸敵后的華中勁旅
九口堰這個在白兆山腹地本不起眼的小村莊,因新四軍第五師在此組建而永載史冊。
位于九口堰村的孫家大院靜臥在白兆山下,幾經修繕后依舊保持舊時的模樣,青磚黛瓦,飛檐曲水。院門上方掛著1984年李先念同志親筆題寫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舊址”的牌匾。走進院內,五師官兵當年使用過的盒子槍、地圖、宣傳冊一一展陳,機要科、作戰室、師長李先念的臥室依然如故。廣場上矗立的五師首長雕像似乎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戰斗歲月……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湖北、河南兩省交界的鄂豫邊區成為整個抗日戰爭的前線。日軍占領武漢后調集兵力,妄圖繼續向襄陽、宜昌等地進攻。
隨州境內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南能控制江漢,北能挾制中原,利于阻止日寇的西侵。這樣,隨州就成為鄂豫邊區抗日斗爭的最前線。
1939年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中原局之命,率領豫鄂獨立游擊大隊160余人自河南竹溝南下,進入鄂豫邊區建立抗日武裝,首站進駐廣水市吳店鎮漿溪店。同年2月,游擊大隊在廣水余家店與日軍正面交鋒,打響了湖北敵后抗日第一槍。這場戰斗殲敵數十人,極大振奮了鄂中軍民的抗戰士氣,點燃了武漢外圍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烽火。
李先念南下途中,廣泛播撒抗日種子,將各地黨組織領導的分散抗日游擊武裝穿珠成串。同年6月,在鄂中打出新四軍的旗幟,建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實力壯大到5個團。中原敵后產生了第一個游擊主力兵團。
1940年1月3日,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改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遵循中原局的部署,成立新的豫鄂邊區黨委,并將原鄂中、鄂東、豫南3個地區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統一整編到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豫鄂邊區抗日武裝隊伍發展到近萬人。
1940年4月,敵頑向堅持抗戰的新四軍和地方武裝發起進攻。由于敵我雙方力量懸殊,中原局電示挺進縱隊:“在京、應、安、隨一帶的部隊亦應依據敵情變化,積極向大洪山、隨南一帶發展。”
白兆山是大洪山伸向東南的一條支脈,以隨南為主體,地跨安陸、應山、京山、鐘祥四縣邊界,形成方圓百余里的丘陵地帶,在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是開展武漢外圍敵后游擊戰爭的理想陣地。
1940年6月,李先念率縱隊主力發起開辟隨南白兆山的戰役。部隊攻克洛陽店,擊潰當地頑軍楊弼卿部。戰役結束后,縱隊司、政兩部從安陸錢家沖移駐隨南九口堰孫家大院,縱隊直屬單位也陸續進駐九口堰周圍,隨南白兆山抗日根據地正式創立。隨南九口堰成為我黨在鄂豫邊區發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指揮中樞。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軍委于2月18日命令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劉少卿任參謀長,任質斌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新四軍第五師在九口堰正式建軍,五師將領宣誓就職。新組建的新四軍第五師下轄3個正規旅、2個游擊縱隊和豫鄂邊區黨委警衛團,兵力達1.5萬余人,成為一支重要的敵后抗日武裝力量。
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李先念堅決執行我黨的統一戰線政策。1940年6月,棗宜會戰中,日軍攻占宜昌,并不斷向重慶等地實施戰略轟炸。至此關頭,李先念率領挺進縱隊主力在平漢路西(白兆山一帶)作戰略展開,一舉攻占日偽軍盤踞的平壩鎮,并對這個鄂中戰略樞紐進行有效控制。繼而又連續開辟了京山、南山、襄西和天(門)西敵后戰場,把抗日的戰火燒到了敵軍后方,有力地牽制了日軍。
1941年至1942年五師官兵粉碎日偽軍多次圍剿、掃蕩。1941年9月16日,1000多名日偽軍從煙墩、馬坪、淅河進攻白兆山,襲擊五師師部,我軍經幾日戰斗后將敵人擊退。11月11日,李先念在隨南古城畈做反“掃蕩”、反“清鄉”部署,并指揮分布在各地的五師主力對日作戰,進行較大的戰斗20多次,先后殲敵2000多人。
1943年至1945年,五師官兵主動出擊、抗擊日偽。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新五師已發展到5萬多人。部隊共與日、偽和頑軍大大小小戰斗達1260多次,不僅在戰略上牽制了日軍,而且在戰役戰斗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
白兆山根據地:烽火淬煉的堅強堡壘
新四軍第五師進駐九口堰后,以此為核心建立白兆山抗日根據地,迅速構建起一個涵蓋軍事、政權、經濟、文化的全方位抗戰體系。
政權建設是根據地的根基。1940年6月,隨南軍政聯合辦事處在洛陽店怡和樓宣告成立,邊區民主政權建設由此開啟。同年8月,選舉產生了隨南行政委員會。1941年5月,隨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嚴格實行“三三制”原則,采用民主選舉形式,讓群眾真正參與政權管理。政府積極推行減租減息政策,廣泛動員青壯年參軍參戰。據統計,隨南地區有4萬多名農民加入自衛隊,7000余人投身軍隊和地方工作,形成了強大的抗戰力量。
后勤保障是持久作戰的生命線。五師組建之初,隊伍迅速壯大,物資供給困難。李先念指示部隊:我們可以向日本兵要糧嘛!一次,偵察人員獲悉日軍第三師團一支運輸隊將于拂曉從廣水鎮(今廣水街道)向駐守在應山縣城的日軍運送物資,運輸隊共有100多輛馬車,40多名日本兵武裝護送。五師三十八團派出兩個連在九眼橋設伏,打了個日軍猝不及防,運輸隊日軍大部分被消滅,100多輛馬車的槍支彈藥、藥品、被服、馬匹全部繳獲。
為打破日偽封鎖、保障軍需民用,根據地自力更生建立起一系列后勤機構:兵工廠修理槍械,制造手榴彈甚至“十子連發手槍”,緩解了武器不足的問題;被服廠日夜趕制軍裝,李先念、陳少敏等領導同志也親自參與紡線勞動,留下了“將軍紡線”的佳話;白兆山醫院克服重重困難,全力救治傷員;邊區銀行發行“邊幣”,穩定金融秩序。
第五師扎根白兆山,不僅是一支戰斗隊,更是播撒希望的建設隊。1941年夏,隨州遭遇嚴重旱災,加之日偽軍嚴酷的經濟封鎖,根據地軍民生活陷入極度困境。豫鄂邊區黨委書記陳少敏親臨隨南坐鎮指揮,在洛陽店小學召開大會,發出“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克服困難、爭取抗戰勝利”的號召。她率先垂范,在九口堰孫氏祠旁開墾出三分菜地,將收獲的蔬菜悉數送給群眾。與此同時,一場聲勢浩大的“千塘百壩”運動在隨南展開。軍民同心,肩挑背扛,在清水河畔筑壩70余處,修建堰塘670口,建成了蓄水10萬立方米的清水河水庫,“河也滿、塘也滿,引水好灌田”的民謠傳遍四方。
教育的星火在硝煙中點燃。為培養軍政骨干,根據地創辦抗大第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長。
紅色基因賡續: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硝煙早已散盡,精神永世長存。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州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已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1982年,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揭牌成立。2015年,新四軍第五師紀念園開園,與抗大十分校舊址、革命烈士紀念碑共同構成“一館一園一校一碑”的紀念矩陣。
紀念館內,2000余件文物構建起鮮活的歷史記憶:銹跡斑斑的沖鋒號仿佛仍在召喚沖鋒的號聲,補丁累累的行軍鍋銘刻著官兵同甘共苦的歲月,泛黃的家書字里行間流淌著鐵漢柔情……為了搶救和搜集保存歷史見證,紀念館工作人員足跡遍及十余省市,精心編撰了《烽火白兆山》《李先念在隨州》等專著。
如今,這里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分布其間的抗大十分校、挺進報社、邊區建設銀行、戰地醫院、兵工廠等舊址,共同構成完整的紅色教育體系,每年吸引超過60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
烽火歲月鑄豐碑,振興路上寫華章。從漿溪店打響湖北敵后抗日第一槍,到九口堰建軍;從“千塘百壩”的軍民汗水,到反日偽軍“掃蕩”的沖鋒號角——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州大地上用忠誠與熱血鑄就的不僅是一座抵御外侮的鋼鐵屏障,更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豐碑。這座豐碑,銘刻著中華兒女的不屈脊梁,也照亮著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之路。
隨南山水間,英雄氣長存!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