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形成發展和歷史地位
摘要: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經教導隊和黨訓班的培訓后,奔赴華中各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補充了敵后抗日武裝力量,還把竹溝的先進抗戰文化傳播到華中各敵后抗日根據地。
李鐵軍 李志強 黃琨
竹溝革命紀念碑。(資料圖片)
全民族抗戰初期的豫南竹溝,是黨在中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的一個重要基地和戰略支撐點。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先后設在這里,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組織領導河南和中原地區的抗日戰爭,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五師也是從這里出發,匯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當時的竹溝被人們譽為中原抗戰的搖籃、革命的“小延安”。
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形成背景
(一)豫南桐柏山區游擊根據地的存在,為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竹溝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7年4月,共產黨員李畔林、趙子樂帶領竹溝、石滾河一帶民眾,參加由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張家鐸、張耀昶等領導的震驚中外的確山農民起義,建立了中國較早由共產黨領導的縣級農工革命政權之一——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土地革命后期,中共河南省委及其所屬黨、團組織相繼被破壞,以張星江、仝中玉、王國華為首的共產黨人,建立了中共鄂豫邊省委,組建了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堅持了3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開辟了豫南桐柏山區游擊根據地,是主力紅軍長征后堅持游擊戰爭的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根據地之一。
(二)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鞏固的根據地使竹溝成為中原抗戰基地和戰略支撐點。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共鄂豫邊省委抓住有利時機發展革命武裝,地方黨組織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當時河南省黨組織最健全、黨員最多的地區,根據地中心地區確山、泌陽、桐柏、信陽四縣先后建立了縣委,唐河、遂平、汝南、正陽等縣相繼建立了區委和中心黨支部,根據地日益鞏固。
(三)竹溝特殊的地理位置正符合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戰略決策的需要。
竹溝抗日根據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根據地中最靠北的一塊,距離陜北最近,中共中央對這一根據地高度重視。1938年3月6日,毛澤東主席電示彭雪楓:“目前根據地仍舊堅持陜甘邊,但準備轉移時最好是在鄂豫皖邊,望大力發展該區工作。”從延安、武漢等地派往中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及華中各地往延安輸送的人員,中途都要在竹溝停留。武漢失守后,竹溝抗日根據地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日益彰顯,以此為基地,向東可挺進豫東蘇皖敵后,向南可挺進武漢外圍,向西可聯絡陜北和華北。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正符合全民族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作出的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戰略決策的需要。
(四)竹溝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抗日團體也迅速發展壯大,呈現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也標志著竹溝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是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中共鄂豫邊省委創建的一支革命武裝,經歷了3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考驗,頑強地生存下來。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鄂豫邊省委公開舉起抗日大旗。至1937年10月,游擊隊武裝發展到600多人,并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在中共鄂豫邊省委的領導下,獨立團同國民黨地方政府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和靈活斗爭,多次粉碎國民黨頑固勢力瓦解和消滅獨立團的企圖,不但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1938年1月,獨立團進駐竹溝后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新四軍(簡稱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取得了合法地位。同時,中共鄂豫邊省委更名為豫南特委,充實了領導力量。3月底,第八團隊奉命開赴皖東,經周恩來和國民黨軍政部交涉,在竹溝設立了第八團隊留守處。竹溝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抗日團體也迅速發展壯大,呈現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也標志著竹溝抗戰基地初步形成。
竹溝抗日根據地全面發展
(一)中共河南省委遷駐竹溝,標志著竹溝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
1938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決定由軍事部部長彭雪楓以留守處的名義開辦軍政教導大隊,為組建河南乃至華中抗日武裝培訓各級軍政干部。彭雪楓還創辦了《拂曉報》和拂曉劇團宣傳抗日。中共河南省委遷駐竹溝后,把培訓大批軍事人才和黨的干部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繼續辦好軍政教導大隊和培訓班的同時,在竹溝開辦了黨訓班,負責對全省縣、區級黨的干部進行輪訓。中共河南省委把組建抗日基干隊伍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作為重要戰略任務。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開封遷到竹溝,決定把準備敵后游擊戰爭作為河南黨的中心任務。1938年一年間竹溝向皖中、豫皖蘇邊、豫南等敵后輸送了7批骨干隊伍,促進了各地武裝力量的迅速發展和集中,并向各地培養和輸送近2000名軍政干部,各地黨組織的發展和群眾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截至1938年10月,河南省委竹溝擴大會議召開,全省恢復重建39個地、市、中心縣委,黃河以南64個縣中有59個縣恢復建立了黨的組織,黨員發展到8000人,是全民族抗戰爆發時黨員的幾十倍。
同時,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豫南黨組織也得到長足發展。1938年10月前,豫南特委有黨員1075人,到1939年1月竹溝地委成立時,竹溝地委所屬的幾個縣委已有黨員2500多人,僅汝南縣委就有黨員1000多人。各地民眾抗日武裝和黨領導下的青年抗敵救國團、抗敵后援會、學生救國聯合會、教職員救國聯合會、教育界抗日救亡服務團、婦女校園會、商民救國會、抗敵工作團等群眾抗日救亡團體紛紛建立。同時,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創辦了《小消息報》,向全省人民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馬列主義思想,有力推動了河南抗日救亡運動深入發展。同時,成立了由彭雪楓為主任的統一戰線委員會,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地處國民黨軍和地方實力派包圍之中的竹溝抗戰基地營造了安全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建立,標志著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全面發展。
1938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撤銷中共中央長江局,建立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設在竹溝。1939年1月,劉少奇(化名胡服)從延安來到竹溝,為中原地區黨的建設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中原地區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地理特點,尤其是豫皖蘇地區和武漢外圍黨的工作基礎,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撤銷河南、湖北省委,成立中共豫西、豫鄂邊、鄂豫皖、鄂中、鄂西北、豫皖蘇等省委或區黨委,分別對中原地區淪陷區和非淪陷區的黨組織提出具體要求。淪陷區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非淪陷區的任務是開展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積蓄力量,準備游擊戰爭和支援敵后。中共中央中原局積極貫徹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又在竹溝組建了多支基干隊伍開赴武漢外圍和華中敵后,組織中原各部隊在敵后實施戰略開展。從此,中原抗戰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以竹溝為中心的抗戰基地也逐漸擴展到東跨平漢路、西到唐宛、北至舞遂、南連鄂豫邊區,竹溝成為中原抗戰的指揮部,竹溝抗戰基地正式形成。
(三)中共中央中原局撤離竹溝,標志著竹溝作為中原地區向敵后發展的基地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1月11日,國民黨確(山)、信(陽)、泌(陽)三縣保安團1800多人,對竹溝發動了突然襲擊。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中共在竹溝的領導機關及守衛武裝被迫突圍。新四軍傷病員及抗日民眾200多人在事變中被國民黨頑固派殺害,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竹溝慘案”。從此,竹溝地區黨的活動陷入低谷。
(四)抗戰后期,豫南孤山沖成為實現黨中央“綰轂中原”戰略的橋頭堡。
孤山沖是竹溝留守處駐防地區之一。劉少奇到達竹溝后,在孤山沖毛家棚建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廠。抗戰后期,新四軍五師一部發展河南,再次創建了以孤山沖為中心的豫中南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中共河南工委和新四軍河南挺進兵團及鄂豫邊區四地委、四專署和四軍分區,豫中地委、行署和軍分區,成為“綰轂中原”的橋頭堡,為奪取全民族抗戰及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竹溝抗日根據地在全民族抗戰中的歷史地位
竹溝抗戰基地從正式建立到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竹溝慘案”,雖然時間不算很長,抗日根據地范圍也只有200多里,但它在全民族抗戰中卻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竹溝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河南和中原抗戰的指揮中心,是黨在中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
1938年3月,黨中央先后從延安中央黨校、抗大、陜公、魯迅藝術學院及武漢等地不斷派出新老干部和優秀知識青年來到竹溝。彭雪楓到竹溝后,首先整頓隊伍,加強第八團隊。第八團隊東征后,在竹溝設立第八團隊留守處。第八團隊留守處成為黨在國統區一個合法的公開辦事機構,后來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均在第八團隊留守處掩護下開展工作。
中共河南省委遷到竹溝后,在竹溝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廣泛開展統戰工作,發展武裝力量。竹溝成為河南黨的領導中心、領導和組織河南抗日游擊戰爭的司令部。1938年11月,黨中央決定在竹溝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所有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1939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達竹溝后,遵照黨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向敵后發展的總方針,對豫皖蘇、豫鄂邊、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區黨委作了重要指示,明確規定淪陷區黨的任務是建立、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立抗日根據地;未淪陷區黨的任務是開展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積蓄力量,準備抗日游擊戰爭,支援敵后抗戰。根據六屆六中全會關于要迅速打開敵后抗戰局面的決議,李先念率部挺進武漢外圍,開展游擊戰爭,統一整編了豫南及鄂中黨的武裝,成立了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從而使豫鄂邊區的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新階段。
在竹溝工作期間,劉少奇模范地貫徹執行了六屆六中全會決議,徹底糾正了王明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他親自給軍政干部和軍政教導大隊、黨訓班學員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黨內斗爭》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報告,堅決貫徹執行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放手發動群眾,壯大自己力量,大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很快打開了河南、湖北、安徽地區敵后抗日斗爭的新局面,相繼創建了豫皖蘇、鄂豫皖、豫鄂邊等敵后抗日根據地,使竹溝成為黨在華中抗戰的指揮中心,并形成了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實現了黨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目的。
(二)竹溝是中原抗日軍政骨干的培訓基地,溝通中原地區與延安之間聯系的“中轉站”。
中共河南省委遷駐竹溝后,決定開辦軍政教導大隊,為組建河南乃至華中抗日武裝培訓各級軍政干部。1938年2月下旬,由彭雪楓負責,按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形式在竹溝開辦第一期軍政教導大隊。軍政教導大隊在組織機構、學習科目、訓練方式、生活管理等方面均按抗大的辦學方法。游擊戰術是軍政教導大隊的主要課程,彭雪楓親自講授《游擊戰術的幾個基本原則》,王國華、張震、岳夏、周志堅等講過軍事課。同時,還開設馬列主義理論、歷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由朱理治、陳少敏、危拱之、劉子厚、王盛榮、曹荻秋等講課。開封淪陷后,嵇文甫、范文瀾等大學教授先后來到竹溝,也應邀到軍政教導大隊講課。軍政教導大隊舉辦4期,培訓軍政骨干近2000人。
為加強各地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壯大革命力量,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開辦了黨訓班(對外稱新兵隊),負責培訓全省各地的區、縣級干部,兩年時間內培訓干部1000多名。同時,辦了青訓隊、電臺、機要等專業訓練班,有200多人。從1938年至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以第八團隊留守處的名義在竹溝通過各種形式訓練4000多人,黨員占2200人。大部分畢業學員成為黨在中原地區的重要骨干力量,為全民族抗戰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同志成長為我黨我軍的高級干部。
河南及中原四省區的黨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到1939年春,河南除黃河以北新黃河以東和豫東南地區以外,黨員發展到一萬多人,先后建立了10多個地委(特委、工委),60多個縣委(中心縣委、縣工委),成為中原抗戰的領導核心力量,為奪取中原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竹溝地處平漢鐵路南段,是武漢的北大門,承擔著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向各抗日根據地輸送革命干部的交通聯絡等重要任務。黨從延安、武漢派往中原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的同志及華中各地往延安輸送的人員,包括許多高級軍政干部,中途都要在竹溝停留后奔赴各地。運往敵后的武器彈藥和馬列主義書籍,大都經洛陽、臨汝、葉縣、舞陽一線,千里迢迢到達竹溝,然后從這里運送到敵后各抗日戰場,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華中抗戰的發展。
(三)竹溝抗日根據地向華中戰場輸送了大批武裝力量,成為新四軍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從1938年3月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東征,到1939年11月“竹溝慘案”前后的近兩年時間,竹溝向中原各地輸送了10多批武裝力量,有4000多人。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和五師的基干隊伍都是從竹溝出發,匯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新四軍三師、七師也都有從竹溝派去的干部和戰士。
1938年3月,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1300多人在團長周駿鳴率領下,奉命從竹溝挺進皖中,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整編為新四軍第二師。1938年9月,彭雪楓率部東進與吳芝圃領導的豫東抗日武裝和從竹溝先期出發的肖望東帶領的抗日先遣大隊會合,組成新四軍游擊支隊,開赴豫東、皖北敵后抗日,迅速開辟了豫皖蘇邊區敵后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整編為新四軍第四師。1939年1月,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獨立大隊從竹溝南下。6月中旬,李先念、陳少敏將鄂中、豫南黨領導的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從此,確立了黨在鄂中的地位。皖南事變后,該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
1939年10月中旬,劉少奇親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干部和武裝300人,從竹溝出發,經確山、汝南、項城、沈丘,東進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后又繼續挺進新四軍軍部,指揮大江南北的抗日斗爭。
(四)竹溝是抗戰初期中原地區公開的抗戰旗幟和先進人士、先進文化的匯集中心。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竹溝留守處是黨在中原國民黨統治區中的合法機構。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溝留守處先后掩護中共豫南特委、中共河南省委、中共豫鄂邊區黨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等重要機關在這里辦公。通過在竹溝建立教導隊、開辦黨訓班(對外稱新兵隊)等形式,為河南和華中各地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黨先后在竹溝組織的10多支骨干隊伍都是以竹溝留守處的名義公開進行的。
同時,黨在竹溝樹立的抗戰旗幟為中原兒女進行抗日救亡指明了方向。在抗戰初期,中原地區許多知名人士和無數有志青年通過各種途徑匯集到竹溝,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開封淪陷后,嵇文甫、范文瀾等大學教授先后來到竹溝,給軍政教導大隊和黨訓班的學員講過課。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經教導隊和黨訓班的培訓后,奔赴華中各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補充了敵后抗日武裝力量,還把竹溝的先進抗戰文化傳播到華中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各種救亡團體紛紛建立,在竹溝先后建立了婦女、農民和工人等救國會、老少指導團,并成立了劇團,創辦了《小消息報》等刊物。這些進步團體、報刊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和發動中原人民群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竹溝也成了抗戰初期中原先進抗戰文化的傳播中心。
(五)竹溝是中共各級黨組織踐行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典范。
1938年6月,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成立了以彭雪楓為首的統戰委員會,負責對國民黨第一、第五戰區及國民黨駐軍和各個專署的統戰工作。統戰委員會先后與國民黨第六十八軍劉汝明、第七十七軍何基灃、第十三軍張軫、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司令張鈁及四川實力派鄧錫侯建立了統戰關系,特別是駐扎在豫南一帶的國民黨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多次向竹溝留守處負責同志表態,保證不向竹溝進攻,如竹溝遭到他部攻擊,愿給彈藥補充。竹溝周圍10多個縣的國民黨地方政府都與黨建立了統戰關系,這些地方政府主動為黨提供情報或給予物資上的援助。遂平、確山、南召、葉縣、西華、泌陽等縣政府還主動要求竹溝留守處幫助地方開辦抗日訓練班。確山、泌陽等縣的不少基層政權也為黨所掌握。
中共中央中原局進駐竹溝以后,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有了進一步發展,開展了國民黨上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劉少奇到竹溝后,就曾親自安排進步知識分子范文瀾、劉硯等在竹溝工作,對靠攏黨的國民黨左派和中間派代表人物如徐述之、張了且、劉國明也積極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接受了黨的主張,在國民黨統治區發揮了積極作用。劉少奇曾派劉貫一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襄樊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處談判,了解到國民黨進攻的內幕,使黨有了粉碎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思想準備。這些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對全民族抗戰時期我黨我軍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崢嶸歲月里,豫南竹溝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從竹溝抗日根據地走出的將軍就有100多位。數以萬計的英雄兒女為了這塊圣潔的土地,前仆后繼、英勇奮斗,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他們的英雄業績與日月同輝,如一座巍巍豐碑,永遠屹立在人民心中。
(作者單位: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