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全面投產 我國最大海上氣田建成
摘要:二期項目在業內首創“水下生產系統+淺水導管架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遠程操控系統”的開發模式,讓建成近30年的淺水氣田生產裝置“變身”為油氣傳輸樞紐,將深水油氣引至此處進行綜合處理。
本報記者 丁怡婷
6月25日,海南崖城海域,隨著最后一口氣井開井生產,“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實現全面投產。這意味著,“深海一號”大氣田23口水下氣井全部“上崗”,最高日產能達1500萬立方米,成為國內產量最大的海上氣田。
“深海一號”大氣田分一期和二期開發建設,一期項目于2021年6月投產,二期項目分南、北、東3個井區部署12口水下氣井,新建1座導管架平臺、1套水下生產系統、5條海底管道和5條深水臍帶纜,構建起地理距離跨度超過170公里、作業水深跨度超過1500米的超大規模油氣生產設施集群。
二期項目開發建設面臨更為復雜的自然條件,一組數據可直觀呈現:
“深層”,12口水下氣井總井深超6萬米,相當于近7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高溫”,地層最高溫度達到138攝氏度;“高壓”,地層最高壓力達到69兆帕,相當于家用高壓鍋工作壓力的1000倍……
“海上建井和水下生產系統搭建面臨巨大技術挑戰,在全球范圍內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中國海油“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完井總監王恒告訴記者。
為何要啃“硬骨頭”?在我國,海洋油氣已成油氣上產的“主陣地”,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國原油增量的約八成。而在海洋油氣中,近年來約2/3的海洋油氣新發現集中在深水區。
王恒介紹,為了保障二期項目順利投產,技術團隊聯合高校院所展開針對性研究,形成了5項世界首創的深水高壓井鉆完井關鍵技術,帶動一批裝備和產品實現國產化,作業整體提效超30%。
技術攻關之外,還有模式創新。二期項目在業內首創“水下生產系統+淺水導管架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遠程操控系統”的開發模式,讓建成近30年的淺水氣田生產裝置“變身”為油氣傳輸樞紐,將深水油氣引至此處進行綜合處理。
據悉,“深海一號”大氣田目前已達到最高產能設計狀態,年產氣量有望超過45億立方米。氣田所產的深水天然氣能夠通過香港、海南三亞、廣東珠海等地的陸岸終端,流向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并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6日 03 版)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