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激發新活力
摘要:我們村除了趙愛霞外,還有敬學孔等6戶香菇種植大戶,平均每戶的大棚數量都在40座以上,并且每年都會新增一批香菇種植戶。”崔莊村黨支部書記敬營輝告訴筆者,“現在規模雖然大了,但還需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從單一的香菇種植向香菇類食品加工邁進,爭取也做個產業化。”
記者 許 靜 見習記者 陳 培 通訊員 劉天鵬 文/圖
2月17日上午9時許,兩輛冷鏈物流車準時停在了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惠民家庭農場的香菇種植基地門口,“這批即將發往四川省綿陽市的香菇是客戶十天前預訂的。除此之外,我們接到來自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的訂單正在加緊備貨中,可以說是供不應求。”看著一筐筐準備裝車的香菇,趙愛霞高興地說。

分揀好的香菇。
“來瞅瞅,是不是這邊的大棚跟去年不一樣了?”趙愛霞招呼著筆者向大棚走去。走進大棚,只見一根根菌棒整齊羅列在架子上,探出一個個“腦袋”。“這是一個標準化的香菇種植生產大棚。”趙愛霞介紹,“通過采用工廠化、立體化的循環種植模式,節約了大量土地資源,與普通大棚相比,經濟效益也提高了兩三倍,而且不受光照、溫度等環境影響,實現了一年四季恒溫生產,還可以通過電力設備,微調菌類生長環境,工廠化出菇車間一年可出產六七次。”
“嘿嘿嘿……”大棚里不斷傳來陣陣笑聲。循聲而去,一群老人正在大棚里有說有笑地分揀香菇。“在這干活可美啦,活也不累,關鍵是還能有人說說話、嘮嘮嗑。”今年已經80歲的劉翠說,“自打村里建起了香菇種植基地,我就在這里干活,已經干了3年多,每天早上8時許到香菇基地分揀香菇,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既滿足了日常花銷,又鍛煉了身體。”
“崔莊村是遠近聞名的‘香菇村’,種植的優質香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我們村除了趙愛霞外,還有敬學孔等6戶香菇種植大戶,平均每戶的大棚數量都在40座以上,并且每年都會新增一批香菇種植戶。”崔莊村黨支部書記敬營輝告訴筆者,“現在規模雖然大了,但還需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從單一的香菇種植向香菇類食品加工邁進,爭取也做個產業化。”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