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久咳不愈?多因簡單粗暴亂用藥
摘要:感冒初期喝蔥豉湯易感冒者可服黃芪建中湯 聶文強說, 感冒初期, 輕微怕冷怕風、 頭痛、 流涕患者, 可取蔥白3寸長, 淡豆豉30g, 煎湯分2次服。

相信飽受久咳困擾的人都有類似經歷: 出現了感冒癥狀, 自行用藥, 起初兩天有點見效, 但過兩天開始頻繁咳嗽, 怎么用藥都不見效。而且, 起初只是白天咳嗽且痰多, 后來發展為一到晚上咳嗽愈發劇烈。中醫專家表示, 咳喘不是小病, 需要及時規范治療。中醫治療咳喘疾病也不是慢郎中, 對癥的個體化治療,見效也比較快。
外感表證期: 扶正氣祛外邪
感冒常伴有頭痛、怕冷、鼻塞流涕、身體沉重或酸痛、輕微發熱等癥狀。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博士聶文強指出,于中醫而言,這些都是“外感表證期”的表現, “外感表證”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抵抗“外邪”的保護層(中醫稱“衛表”)變弱。通俗來說,就是人在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如遇氣候急劇變化、冷熱失常、過度疲勞 (熬夜、勞作過度)等,就容易感冒。
“在 ‘外感表證期’ , 幫助 ‘正氣’一把, 把 ‘邪氣’ 趕出體外。人體有自我調節機制, 在感冒輕癥階段, 即有 ‘外邪’ 來犯, 把 ‘邪氣’ 發泄出去,這個問題基本也就解決了。 ” 聶文強稱, 此時, 體質好的人, 用傳統的方法, 例如喝點生姜蔥白湯或多喝點熱水, 就能把這個 “表邪” 發出去, 就能自愈。聶文強解釋, 人們常說的多喝熱水, 其實就是通過飲用熱水發汗, 把 “腠理” 打開, 把在肌表的“邪氣” 發出去。但這只適用于正虛比較輕的人, 嚴重一點就要用比較強力的辛溫發散藥, 如經典方劑中的麻黃湯、 桂枝湯、 葛根湯等。
“這一階段要避免服用大量的寒涼藥物, 否則就會起反作用, 嚴重者會把 ‘腠理’ 大開, 導致 ‘正更虛而表未解, 邪氣入內, 變成里證’ , 這樣治療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 聶文強稱。
“偏里證期” : 找專家辨證治療
聶文強說, 表現輕微的病人通常不會就診, 來院就診的患者往往都發展到了 “偏里證” 。
“偏里證” , 也稱 “入里證” , 大多是因為在 “表證期” 不重視治療或錯誤治療, 導致 “正虛”“邪氣” 進一步發展 “入里” 所引起, 就是人們常說的炎癥或久治不愈的咳喘, 常見的癥狀是反復高熱不退, 及咽炎、 支氣管炎、 肺炎、 支氣管哮喘等。聶文強建議,“偏里證” 階段的患者應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治,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史、 發病的誘因、 病程長短、 病人體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與判斷, 辨證治療。
自行亂服藥易耽誤病情
由于大部分患者都不懂疾病辯證,若自行服藥,常常簡單粗暴,如黃痰用清熱藥,白痰選辛溫藥,干咳就服用包裝上印有治療干咳的藥。這種方式缺乏系統辨證,往往會耽誤治療,甚至加重病情。聶文強指出,治療咳喘,需辨證論治,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能盲目、自行用藥。
比如許多黃痰咽痛癥狀的患者, 其辯證可能是 “寒熱錯雜證” , 若大量服用清熱解毒藥, 炎癥是消除了, 卻傷了“正氣” , 造成感冒后期反復生痰, 導致慢性咳喘痰多。
對于“寒熱錯雜證”的患者,往往是在“里虛”的基礎上同時伴有“熱證” (常表現為炎癥) 。他們可以用適量清熱藥驅散這些熱證炎癥,但單純的清熱藥只能“驅熱” ,不能“驅寒” ,更不能補“正氣” 。而且,服用大量的清熱解毒藥還會傷及“正氣” ,助長“寒氣” ,表現為炎癥消除了,但咳嗽咳痰仍持續,痰越來越多甚至消不出去,于是經久不愈。
感冒初期喝蔥豉湯易感冒者可服黃芪建中湯
聶文強說, 感冒初期, 輕微怕冷怕風、 頭痛、 流涕患者, 可取蔥白3寸長, 淡豆豉30g, 煎湯分2次服。 癥狀稍重一些的患者, 可再加桂枝 10g、 梔子15g, 煎湯分2次服用。 若伴有輕微咳嗽咽干咽癢的患者, 可用桂枝12g、 杏仁10g煎湯分2次服 (以上是成人用量, 小兒酌情減量) 。
另外,平時腠理虛弱、易出汗、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的人,可于流感季或天氣多變時服用黃芪建中湯,益氣固表。黃芪建中湯方藥組成:黃芪 10g、桂枝 3g、白芍 6g、炙甘草3g、防風3g、紅棗3枚 、 生 姜 6g, 煎 湯 1 天 1劑,服用時融入蜂蜜10ml。
(摘自 《羊城晚報》 )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