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叫停“不限量套餐” 警惕其他“不限量套路”
摘要: 曾被稱為各種套餐中“忽悠之王”的不限流量套餐終于“消失”了。在被工商認定為虛假廣告、遭消協質疑、工信部也點名批評勒令整改后,記者昨天獲悉,上
曾被稱為各種套餐中“忽悠之王”的不限流量套餐終于“消失”了。在被工商認定為虛假廣告、遭消協質疑、工信部也點名批評勒令整改后,記者昨天獲悉,上市一年多后,重壓下三大運營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說法,改頭換面后亮相的則是“暢享套餐”等。
不限量套餐已全面更名
“沒有不限量套餐了?”昨天一早來到北京電信靜安營業廳的市民肖先生突然發現,不限量套餐沒了。
營業員很快回復,不限量套餐產品改叫“暢享套餐”。“原價129元/月,本月內我們正在搞活動促銷,頭一年優惠后只要每月69元。”這位營業員也提醒肖先生,“暢享套餐還是使用20G后降速。”
“集團已經發文不許在營銷中使用‘不限量’的說法,相關產品也都下架被新產品替代。”記者從北京電信相關工作人員處證實了這一消息。
在北京聯通西壩河營業廳中,不限量產品“冰激凌套餐”的海報和其他紙質宣傳品已經全面更新,完全剔除了“不限量”的字眼。然而在向記者介紹產品時,聯通工作人員并未“改口”,開口閉口依然是“我們這款不限量產品”。
三大運營商的整改也推進到了網站和APP中,不限量套餐的廣告和介紹已經全面消失。移動的不限量套餐與電信一樣,也更名為“暢享套餐”。不過在個別子欄目中,極少數的“不限量”字樣還健在。例如在中國移動的APP中,記者此前訂購的不限量套餐在查詢套餐明細時,顯示的仍然為“不限量流量模組”。
多部門“喊打”不限量貓兒膩
2017年1月,第一款4G網絡不限量套餐在國內亮相,高昂的身價讓它成了高端用戶的選擇。隨著三大運營商競爭加劇,多款“不限流量套餐”紛紛強勢上線,主打“不限量”的噱頭,其用戶量也是一路激增。
然而,不限量套餐宣傳時大寫的“不限量”+小寫的“限速”,讓很多用戶感覺到了不對勁。說是不限量套餐,可是通常20G后就要限速,有些地區的運營商在超過一定流量后還會關停用戶當月的上網服務。
今年6月,深圳市消保委發文稱,運營商“不限量套餐”隱藏限制性條款,屬典型“誤導性遺漏”。不僅如此,運營商還存在其他霸王條款問題。如向深圳市消保委投訴的王先生就稱,其想更改為之前的低價流量套餐,卻被運營商告知不能變更。
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貓兒膩多的問題,也終于受到了主管部門工信部的重視。同年6月工信部也正式出手,約談了三大運營商,要求企業必須規范宣傳行為。
今年8月,三大運營商“不限量套餐”被工商局認定為虛假廣告。湖南工商局宣布,已接到部分用戶投訴,運營商的“不限量套餐”廣告存在嚴重消費誤導行為,并正式責令三大運營商停止發布相關違法廣告。
該警惕其他“不限量套路”
上月末,市通信管理局發布了“二季度電信服務質量通告”。其內容顯示,二季度該局受理服務質量熱點問題521件,不限量套餐被限制網速爭議有上升趨勢。對此,該局已規范各基礎運營企業的電信資費營銷行為,北京聯通、北京電信,北京移動已開展自查自糾。
“近期多地通信主管部門已經明確下發文件,要求三大運營商必須盡快整改不限量套餐相關問題。這正是這次不限量套餐更名的重要推手。”運營商世界網CEO康釗告訴記者,“其實這類套餐確實應該更名,否則明明限速又限量,卻非叫不限量套餐,確實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長期關注通訊領域的公益律師朱金元也表示,商家不僅要將規則提前明示,更重要的是不能采用容易引發歧義的措辭誤導消費者。“不限量”的字眼可能會引發沖動消費,從而給消費者造成損失。“包括不限量套餐在內,運營商各種明顯夸大的套餐水分,確實都應該早點‘擠干凈’了。”朱金元說,消費者更該警惕在不限量套餐名稱棄用后,會不會還有別的套路出現。(記者 趙鵬)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