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 培養良好家風
摘要: 晚報記者 張麗麗 通訊員 孫貴鋒今年63歲的晏平和是驛城區雪松街道紗廠社區居民,因教子有方、團結鄰里、關愛集體,多次受到表彰。“晏師傅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他的
晚報記者 張麗麗
通訊員 孫貴鋒
今年63歲的晏平和是驛城區雪松街道紗廠社區居民,因教子有方、團結鄰里、關愛集體,多次受到表彰。“晏師傅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他的帶動下,他們一家人都非常優秀。去年,他家被評為雪松街道的五好文明家庭。”紗廠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翠芳說。
昨日上午,在紗廠社區,記者見到了晏平和。他說,他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休前在原紗廠保衛科工作,退休后享受著幸福的老年時光。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帶頭人,一個家庭也是如此。”晏平和說,他和妻子結婚近40年了,兩人從來沒有因為家庭瑣事而生過氣。在他們的影響下,孩子們都很孝順,相處得也都很好。逢年過節時,大家都會團聚在一起。
晏平和說,在原紗廠工作時,他父親因病癱瘓在床,由于自己上班比較忙,照顧老人的事情都落在了妻子和孩子的身上。兒子放學回家后,就推著爺爺到外面曬太陽,再把弄臟的尿布洗干凈。兒子養成了孝敬長輩的良好習慣,對他老兩口也很好。
父母以身作則是對子女教育的最好方法。晏平和說,子女下崗后,為了給社會減輕壓力、給國家減輕負擔,他堅決不讓子女吃低保,并讓其自謀職業。如今,這個六口之家雖說收入不高,但很幸福,就是因為彼此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此外,晏平和非常注重團結鄰里。只要鄰居有事需要幫忙,他都會伸出援手。對于小區建設,晏平和也很關心,如打掃樓梯間的衛生、更換走廊的燈泡等。這些事情雖然非常小,鄰居們卻看在眼里,也跟著晏平和做起了義務勞動。這些充分顯示了鄰里和睦。
“好家風是需要培養的,不是一兩代人能完成的事情。”晏平和說,他們一家人都很關心公益事業,汶川地震時捐過錢、獻過血,現在還經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錢物雖然不多,卻代表了一份心意,也是他們一家人為社會做的一份貢獻。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