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模式走出扶貧新路子
摘要: “產業+”模式走出扶貧新路子驛城區胡廟鄉產業扶貧挑起脫貧攻堅大梁周刊記者董莉莉文/圖工人們在查看香菇的生長情況。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驛城區胡廟鄉堅持以
“產業+”模式走出扶貧新路子
驛城區胡廟鄉產業扶貧挑起脫貧攻堅大梁
周刊記者董莉莉文/圖

工人們在查看香菇的生長情況。
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驛城區胡廟鄉堅持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目標,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采取“產業+扶貧”方式,全力助推精準脫貧。針對貧困戶普遍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沒能力承擔風險的現狀,胡廟鄉政府把精準扶貧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產業這個“根”上,依托香菇生產等一批特色主導產業,摸索出“零風險、零成本、零距離”的扶貧模式。
香菇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11月2日,記者來到驛城區胡廟鄉龍泉村的成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香菇種植基地,了解了胡廟鄉通過項目帶動,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情況。
占地七八十畝的香菇大棚里,近70萬個香菇菌棒排列有序,因天氣原因,有的菌棒已長出香菇,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查看這些香菇菌棒,再過幾天這些香菇菌棒就要給幫扶的4個村52戶貧困戶運送過去。
在一座菇棚里,記者見到了在這里務工的趙付喜。他是吳樓村水牛趙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基地工作已經兩年了,一天有60元錢的收入。趙付喜告訴記者,比起在建筑工地上干小工,菇棚里的活兒輕松多了,而且這份工作是鄉政府介紹的,根本不用擔心拿不到工資。
胡廟鄉位于驛城區西部,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可耕地面積6.4萬畝,全鄉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4.3萬人,全鄉共10961戶,截至今年5月共有貧困戶291戶578人。
為了精準扶貧,胡廟鄉成立了龍泉村成晟食用菌扶貧產業基地,利用“公司+農戶+扶貧戶”的模式,積極吸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到產業基地務工,并幫助他們學習種植香菇技術,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種植業。目前已有32戶群眾和產業基地簽訂了務工協議。
“龍泉村作為我們鄉香菇扶貧基地,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菇技術,包教包會。貧困戶通過政府引導,很快就能脫貧。”胡廟鄉扶貧辦主任李玉良說。
據了解,為了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胡廟鄉政府瞅準該公司香菇種植基地的用工空間,與其建立優先聘用貧困戶的用工協議,為全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搭建了就近務工增收的新平臺。該公司采取訂單幫扶與就業幫扶結合,“公司+農戶”的形式,與貧困戶簽訂收購合同,發展訂單生產,同時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增加貧困戶工資性收入,最大限度覆蓋貧困群眾。
“種植香菇的前期投資、產中技術和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全部由胡廟鄉政府和負責該基地的成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貧困戶只負責適當的輕體力生產管理,就能掙錢。并通過鄉政府政策扶持、幫扶單位提供菌棒扶持等方式,實現貧困戶參與香菇生產‘零成本’,安排貧困戶在香菇基地打零工,貧困戶在家門口上班,實現就業‘零距離’,帶動周邊的村民、貧困戶脫貧致富。”該公司負責人徐春玲說。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負責培育優質香菇菌棒,然后發放到農戶的手中,并給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香菇菌棒出菇成熟時,農戶不用考慮銷路問題,基地負責聯系經銷商并以市場價回收香菇,不讓老百姓擔風險。
多策并舉穩步推進產業扶貧
“為了讓貧困人口早日脫貧,鄉黨委、鄉政府因地制宜,因人定策,對于識別出的貧困戶,全力幫扶。我們提出了‘一戶一政策’的脫貧幫扶辦法,大力發展艾草種植、養雞、養兔、種植玫瑰等項目,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快速脫貧。”胡廟鄉黨委書記楊光輝說。
“我不僅通過鄉黨委、鄉政府牽線搭橋在菇棚里務工,還領了一些菌棒在家里養殖。”龍泉村白龍泉村民組村民牛存良告訴記者,香菇養殖一點兒都不難,既不耽誤地里的農活兒,又能有額外收入。今年他準備再多領一些,多掙些錢。
“今年我家種了兩畝艾草,一年收三茬,經濟效益不錯。明年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胡廟鄉吳樓村劉莊組劉小明說。
“胡廟鄉要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完成精準扶貧目標任務,必須進一步發揮產業扶貧的重要作用。”胡廟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王海威說,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群眾持續穩步脫貧的根本途徑,胡廟鄉堅持以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為有力抓手,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到戶項目全覆蓋,全方位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向縱深開展。目前,鄉里正在努力,通過科學引導和政策支持,讓想干、愿意干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胡廟鄉還積極引導貧困戶到韋崗、大韋莊、吳樓新型建筑建材企業務工,一方面增加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的收入,提升了他們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的問題。該鄉還充分發揮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茶廠、葡萄園等項目的上下游產業鏈,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納貧困戶就業。并利用西部山區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培育扶貧產業園區,帶領群眾包括貧困戶參與,企業和他們按協議分成,為脫貧攻堅注入內生動力。
王海威告訴記者,雖然胡廟鄉不是貧困鄉,貧困戶較少,但是,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貧困戶掉隊,這是鄉黨委、鄉政府的莊嚴使命,也是脫貧攻堅的應有義務。對缺乏內生動力的貧困戶,鄉黨委、鄉政府絕不會止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會千方百計變其思想,激發他們“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千方百計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幫助他們走上靠勤勞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