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元曲
摘要:在我國韻文發展史上,最為人所最熟知的是唐詩、宋詞和元曲。提起唐詩我們立即會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著名的詩人,更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我國韻文發展史上,最為人所最熟知的是唐詩、宋詞和元曲。提起唐詩我們立即會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著名的詩人,更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這些著名詩作;說宋詞我們立即會想起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一大批著名詞人,更會想到“大江東去…”等這些著名詞作。然而說到元曲,我們卻難以立即想起有哪些作者,更難以想起有哪些作品,我們甚至不知道元曲到底是什么,這不能不說是元曲的尷尬,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尷尬的元曲。
元曲確實是尷尬的,它不像唐詩和宋詞的界定非常明確。唐詩有古體,有近體,但都是詩;宋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但都是詞。元曲就不一樣了,廣義地講,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雜劇和散曲。狹義地講,它指的是雜劇。比如臧晉叔的《元曲選》和隋樹森的《元曲選外編》,所選的全是雜劇。而我們平常所說的,與唐詩、宋詞并稱為“一代之文學”的,一般是指散曲。
那么,雜劇和散曲有什么關系呢?
戲劇和散曲的區別,在于戲劇在唱腔之外,還有科、白。“科”指動作表演,“白”指念白,也就是現代戲劇所說的唱、念、做、打。如果去掉科、白,剩下的唱腔部分就和曲沒有多大區別了,就像現在我們在許多晚會看到戲劇演員西裝革履或長裙曳地清唱某一戲劇唱段一樣。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在“樂府”的“格例”中所舉的小令,有些出于“散套”,有些就出于雜劇。但是,雜劇和散曲畢竟屬于完全不同的兩個藝術門類——是戲劇,一是歌曲,或者說是廣義的詩。因此,我們所說的 “元曲”,通常是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而不包括舞臺上演出的雜劇。
元曲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遺憾的是很多元曲都散佚了,現在流傳下來的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的輯錄》,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這與唐詩、宋詞的數量實在相差甚遠,但其題材和內容并不遜于唐詩,比之宋詞則更加廣泛深刻。
(新源)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