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揭秘桃果風味形狀的基因密碼
摘要:受制于果樹生長周期長的特點,目前,桃上僅有個別性狀的關鍵基因得到鑒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工作也進展緩慢。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榮領導的桃資
受制于果樹生長周期長的特點,目前,桃上僅有個別性狀的關鍵基因得到鑒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工作也進展緩慢。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榮領導的桃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攜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團隊,共同完成了桃基因組重測序與重要農藝性狀的關聯分析工作,相關成果8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不僅在農藝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助于解釋早期馴化和現代育種過程如何影響了桃這一重要水果的基因組。研究人員首先完成了129份種質的重測序,共鑒定出400多萬個高質量的單核苷酸多態性,進而對12個影響桃果實口味和外觀的性狀進行初步關聯分析。為增加可信度,部分性狀的關聯位點又在345份新增的種質上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在10個質量性狀中,9個性狀與之前通過連鎖分析定位的結果一致,部分性狀(例如粘離核和肉質等)甚至直接定位到關鍵基因。令人感興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桃基因組2億4000萬個堿基中,可能正是由于其中1個位點的變異導致桃從圓形突變為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扁平形(蟠桃)。研究人員還對果實非酸/酸含量、果皮毛有/無、果肉顏色(白/黃)、果仁風味(苦/甜)和兩個花性狀的關鍵基因進行預測,并討論了桃在馴化與育成過程中受到選擇的候選基因。
“相關證據表明,控制桃果實風味的基因似乎主要是在我國農民長期對野生桃進行馴化的過程中選擇出來的,而與桃果個頭增大相關的基因則與近期的雜交選育相關。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研究,桃某些性狀的育種周期將可以從目前的10~15年縮小到1~3年。”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曹珂表示。(記者張蕾、楊舒)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