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長虹飛渡今何在
摘要:曾經,成都的水和橋 蔣藍供圖 央廣網成都6月30日消息(記者孫魯晉 賈宜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古代建筑到古籍書畫,從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結著歷

曾經,成都的水和橋 蔣藍供圖
央廣網成都6月30日消息(記者孫魯晉 賈宜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古代建筑到古籍書畫,從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結著歷史風霜,也記載著一個民族的文明腳步。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一些本該被珍藏的文物卻無奈地被湮沒、被破壞、被“涂改”。這是文物的遺憾,也是民族的遺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推出“文物”季,透過文物保護現狀,探尋如何讓文物永生,讓歷史說話。
“成都古城風致妙,城外錦繡景物繞,武侯草堂且勿論,且聽我數一數成都橋: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駟馬橋,五桂橋,九眼橋,萬福橋,萬福橋頭萬福朝,曲錦橋,千年蜀錦橋下滌,青石橋,肥腸粉是老字號。”2012年2月25日,成都川劇院創作的現代諜戰川劇《黎明十二橋》首次與觀眾見面,劇中成都市民耳熟能詳的古橋名成了密碼,主人公巧云通過數點古橋,機智巧妙地完成傳遞情報的任務。這一段“數橋”的唱詞,掀起了成都市民的“數橋”熱情,也讓巧云的扮演者王玉梅對自己生活了30年的城市又親近了幾分。

川劇《黎明十二橋》劇照
王玉梅說:“以前對什么十二橋烈士不太清楚,有的地方有的橋都沒聽說過。唱完這個以后,開到這個路段會出現這個旋律。”
“錦江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像天星”這是詩人李白筆下的成都古城。古時的成都水網縱橫,河流穿城過,四處見水塘,后經人工開鑿又形成了府、南二河抱城的獨特景觀,百余座形態各異的橋橫跨河上,水如細線橋似珍珠。水與橋串起了成都兩千多年的城市記憶,也串起了百姓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

1914年成都的九眼橋 蔣藍供圖
九眼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曾經是成都的地標建筑之一,上世界90年代初府南河改造時拆除。長期從事成都民俗研究的作家蔣藍說,隨之而去的還有成都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成都人有一個特點,當時的油鹽柴米蛋肉蔬菜,全是從下游的夾江、樂山、雙流等地逆流而上送到成都。老百姓特別節約,每天掛一個筐子,直接到江邊買家里所需的油鹽柴米,甚至還有柴,就像買蔬菜一樣買一小捆柴,買兩斤米,然后回去,這個橋也成為當地人、外地人的水陸大碼頭。”

民國時期的成都水路 蔣藍供圖
“橋南花為浣花好,橋北油油生春草”,成為人們對水城的無盡思念。在成都作家孫建軍的回憶里,家鄉的橋下曾漁船穿行,然而年少離家,軍旅生涯結束返鄉之時卻再也不見河邊楊柳依依、河畔孩童嬉戲。
孫建軍回憶說:“我們從小在成都,從城里就能看到打漁船,比如府河南河上面有打漁的船。很多古跡在近三四十年都被毀壞了。人的鄉愁啊,你就找不到歸宿了,一座橋消失了有種找不到家的感覺。橋和河都消失的時候,我感覺我不是這的人了。”

舊時萬里橋碼頭的所在地 記者孫魯晉 攝
“萬里橋西一草堂”,詩人杜甫曾這樣介紹自己的家。如今,老南門大橋所在地,就是古橋萬里橋原址。相傳,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設宴送費祎出使東吳,費祎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萬里橋由此得名。
成都的每座橋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和傳說,司馬相如立誓“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的“駟馬橋”、劉備下馬洗塵的“洗面橋”、麻婆豆腐的發祥地“萬福橋”等等。然而,隨著城市的變遷,如今大多古橋已空留其名,只留下以橋命名的四五十條街道。

以前的駟馬橋,只剩街道名 記者孫魯晉 攝
蔣藍說:“印象里,成都至少在繞城高速內沒有一座古橋梁了,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名字可能都在,但原汁原味的古橋梁可能一座都沒有了。”
根據統計,清末時,成都全城有橋近200座,既有拱橋,也有平橋;既有石橋、也有木橋。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成都的古橋依稀尚存。而如今,真正意義上的古橋在成都已經沒有了。

萬里橋已經不在了 記者孫魯晉 攝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院長沈中偉一直非常關注成都的古橋,在他看來,轟轟烈的城市化進程下,古橋保護壓力巨大。“城市化也好,現代化也好,它有無窮的力量,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怎么對橋梁特別是古橋進行保護的確也是非常大的壓力。”
下個月,沈中偉將帶領課題組前往貴州省福泉市,那里曾是交大舊址,這次的課題任務是探討當地明清時期留下的130余座古橋的保護問題。他說,保護古橋就是保護遺產。歷史遺產對今天來說就是基礎,對明天來說就是發展最重要的前提。越有文化根基,我們發展的真正文明的水準可能就比光在物質方面提升高出很大一個層次。

以前的九眼橋所在地蓋起了新橋 記者孫魯晉 攝
王玉梅說,接下來,“數橋”的唱段將編入川劇進校園的曲目,讓更多喜愛傳統川劇的小朋友借此了解自己的家鄉成都。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央廣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