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我國債務可控不存在危機
摘要:根據NIFD的研究,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
李揚:中國債務問題可控 不存在危機
針對近期各界關心的中國債務問題,國新辦昨日專門邀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簡稱NIFD)理事長李揚以獨立國家智庫負責人身份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他表示,中國有足夠的資產來應對債務風險,不存在債務危機。
中國債務問題可控
根據NIFD的研究,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在結構上,居民部門債務率在40%左右,金融部門債務率約為21%,政府部門債務率約為40%,如果考慮到一些融資平臺債務及或有債務,政府部門債務率會上升至57%;問題最大的是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其債務率2015年底高達131%,如果納入融資平臺債務(部分與政府債務有所重疊),債務率高達156%。
李揚認為,中國政府的債務處在可控范圍內。2015年末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合計政府債務26.66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9.4%。如果加入地方融資平臺,以更寬的口徑估算,政府債務水平達到56.8%,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日本這一數字為200%,美國超過120%,法國超過120%,德國80%,巴西100%左右。
關于地方政府債務,李揚說,還應當有進一步的分析角度,即從“債務率”考量,債務率分子是債務余額,分母是綜合財力,如果債務率不足100%說明有能力償還,而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率89.2%,低于國際警戒線,不過,如果納入時間維度,會存在期限錯配問題。
再結合資產分析,NIFD的結論是中國不存在債務危機。NIFD的分析顯示,按寬口徑匡算,2014年中國主權資產總計227.3萬億元,主權負債124萬億元,資產凈值為103.3萬億元。按窄口徑匡算,即扣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13.4萬億元),并以2014年的土地出讓金(4萬億元)替代當年的國土資源性資產(65.4萬億元),中國的主權資產將由227.3萬億元減少到152.5萬億元,由此窄口徑的主權資產凈值為28.5萬億元。
“28.5萬億元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我們當時公布這個數字以后,有一些國際上的分析者援引我們的數字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足可應付1.5次大危機’。”李揚說,中國發生債務危機應為小概率事件,即使發生了一些債務問題,也可以在不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負面沖擊的條件下有序地予以解決。
原因之一是,中國是高儲蓄國家,相關問題可以在不依賴國際環境的前提下予以處理。而歐洲各國債務問題之所以導致社會劇烈動蕩,就是因為沒有儲蓄或者低儲蓄,比如希臘儲蓄率是負值,而目前中國對外凈資產是正值,對外負債只占總負債的3%。
非金融企業債務問題需認真對待
不過,中國不存在債務危機不代表不存在需要解決的債務問題,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問題相對突出,也是中國債務問題與他國不同之處。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近日即提到,中國企業債務目前雖仍可控,但數額龐大且快速增長。
李揚也提到,中國債務問題大部分集中在企業部門,而企業部門中65%在國企,因此中國企業解決債務問題就和解決國企問題連在一起,又由于中國特殊的金融結構,國企債務問題又密切地和銀行資產關聯,所以中國非金融企業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它有問題中國金融體系就有問題,中國金融體系又和政府密切相關,所以也會影響到財政狀況。
“如果非金融企業、金融企業、財政部門同時都出了問題,中國經濟確實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因此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李揚還提到,解決債務問題,財政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發改委、銀行機構等難憑一己之力完成,需要協調各方一起努力,把過去幾十年高增長中積累的問題處理了,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李揚提到了處理債務問題的幾大要點:一是處理債務問題要和處理不良資產聯系在一起,債務問題的核心是處理其中的不良;二是鑒于中國債務主要是企業尤其是國企債務,因此處理債務問題要和國企改革密切結合;三是處理債務問題一定要用市場手段;四是必須用法制手段。(周鵬峰)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