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定調國企改革 加快重組產能過剩行業
摘要:國資委定調2016國企改革 加快重組產能過剩行業 “去年6對12家中央企業重組,效果不錯。今年我們會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中央企業的調整重組,優化布局結構。”國
國資委定調2016國企改革 加快重組產能過剩行業
“去年6對12家中央企業重組,效果不錯。今年我們會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中央企業的調整重組,優化布局結構。”國資委主任肖亞慶12日在兩會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他同時表示,國資委在完成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分類外,還將進一步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推進規范董事會建設,加大股權多元化,包括積極推進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資委還將進一步完善文件體系,同時研究一些規范性文件,助力推進國企改革的繼續深化。
據肖亞慶透露,目前國有企業普遍面臨產業結構偏重的問題,僅央企重化工領域資產總額就接近70%。下一步國企改革重點,將對于國家戰略需要、央企有優勢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航空航天、核電、高鐵、新能源、新材料、智能電網等,加大投入力度,同時對于央企長期虧損和資不抵債的低效無效資產,加大處置力度,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另一方面,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重組也將提速。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滬深兩市有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86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0%,在總市值中占20%,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虧損主要還是在煤炭、鋼鐵、有色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下一步國資委將推動上述行業加大重組力度,培育推動上市公司成為有市場競爭力、能夠給投資者以長期穩定回報的優質的上市公司。
肖亞慶表示,央企有106家,從企業自身來看,無論是機制體制,還是管理能力,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去年央企整體利潤出現了6.9%的負增長,央企在經濟下行情況下感覺到了壓力。今年1月至2月份,央企的總利潤增長4.7%。目前來看,央企今年的情況相對穩定,各個央企在穩增長、提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也要看到,現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一方面是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是需要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明兩年要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不少代表委員表示,隨著改革文件體系基本形成,國企改革在2016年將迎來政策落實年,可以預計,下一步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央企兼并重組將進入全面加速期。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家央企內部獲悉,目前很多央企已經有所動作,市場化重組大潮正在開啟。此外,上海、廣東、山東、江西等多省市紛紛加速國企改革步伐,其中以混合所有制為導向的市場化兼并重組也將加速,整體上市以及整合重組都是地方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向。
“預計未來三年國企重組將進入活躍期,淘汰案例會明顯增多,參股、控股、收購兼并、通過產權市場出售資產等多種形式的整合將會加速。”一位央企內部人士表示。
對于國資委勾勒的下一步國企改革路線圖,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隨著國企改革實施細則的陸續出臺,2016年無疑會成為兼并重組改革年,在強化主業的同時,本輪兼并重組將會更加市場化和公開化,避免行政性劃撥,并圍繞資本市場展開。
他同時坦言,隨著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組建及“三個一批”的提出,并購重組將迎來一個新的局面,并購重組不僅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式,同時與調結構、轉方式是聯動的,在一定時期內,并購重組將成為國企改革發展的中心樞紐,強強聯合、拆分重組、混合參股、關停并轉、內部重組等多種方式的并購重組案例將持續涌現。下一步處于競爭性行業、產品同質化高、國際競爭激烈的央企最有可能發生集團層面的合并。一些在國際競爭中缺乏優勢的產業也可能通過兼并重組來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
“國企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取得成效。”肖亞慶說。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