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市文化事業發展回眸
摘要:讓廣大群眾沐浴文化發展陽光——“十二五”期間我市文化事業發展回眸記者 吳振海 代廷偉站在“十二五”收官的節點上,回顧五年來全市文化事
讓廣大群眾沐浴文化發展陽光
——“十二五”期間我市文化事業發展回眸
記者 吳振海 代廷偉
站在“十二五”收官的節點上,回顧五年來全市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歷程,一份份蘊含希望、溫暖人心的答卷書寫了精彩的篇章。
每逢節假日,許多市民選擇到博物館、圖書館和影視城等文化場館看展、讀書、觀影,感受文化帶來的快樂。
“十二五”期間,我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心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清音雅樂在城市、鄉間縈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市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引導培育文化產業,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遺產保護等各項事業保持了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涌現了一批“全國文化先進縣”、“河南省文化先進縣”、“河南省文物先進縣”、“河南省文化先進鄉鎮”,基本實現了“十二五”規劃制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開創了我市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二五”末,我市已基本建成覆蓋各城區、鄉鎮和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三館一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建成了市群藝館、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全面達到國家三級以上標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實現了全覆蓋。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方面,全市共建成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支中心10個,村級文化信息資源工程基層服務點2535個。全市共建成農家書屋2790個,經驗收全部達標,達到了村村覆蓋,每個書屋均配備了1500冊以上的圖書、30種以上的報刊和100種以上的音像制品。
“十二五”期間,廣播影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廣播電視村村通全面推進,改造新建高山無線發射臺5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面在97%以上。全市有線電視網已通達各縣區及部分鄉鎮、鄉村,城鄉有線電視用戶達到52萬戶,其中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2萬多戶。建成市廣播電視中心,市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采編播設備數字化率在85%以上。全市新建數字影院18家,坐席8160座,實現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
“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文化投入,文化惠民實事全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全市每年投入近800萬元大力實施“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和“文化藝術進基層”活動,共購買文藝院團演出近10000多場次,演出場地遍及全市的各個鄉村社區,極大活躍了我市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全市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開展公益電影放映,送電影進廣場、進校園、進軍營,并按照“一村一月一場”的標準開展了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依托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和民間文化資源,文化系統各單位積極組織開展廣場演出、廣場舞、民俗節慶、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全市各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和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積極開展“教你一招”等文藝培訓活動,免費培訓各類文化骨干和文藝愛好者近百萬人次。
在城市,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小區、廣場、公園等場所總會響起歡快的音樂,市民們隨著音樂節拍翩翩起舞;在農村農閑之余,農民群眾坐在窗明幾凈的“農家書屋”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寬敞的文化站里娛樂、健身……
5年來,我市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一場場文化惠民建設熱潮席卷全省,農家書屋、文化站點、電影放映隊不斷出現在廣袤的山村田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十二五”期間,我市完善精品文藝項目創作的運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大力實施藝術精品工程。全市共創作大劇本97部,小戲、小品、相聲等曲藝作品500多個,在省以上重大藝術賽事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其中,豫劇《李斯做官》榮獲河南省第十二屆文華劇目獎和多個單項獎;大型廉政豫劇《陳蕃》先后在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榮獲優秀展演獎、河南省第十三屆戲劇大賽榮獲文華大獎、河南省第七屆黃河戲劇節榮獲“金獎”。在全市范圍內廣泛舉辦戲曲、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等賽事展事,爭取到河南省“群星獎”小戲小品大賽、“天中杯”河南省戲曲紅梅獎大賽等省級賽事落戶我市,為全市文化藝術創作營造了良好環境。
“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新突破。全市新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10處,新增國家級傳統村落1處、省級6處。新建成綜合性博物館和專題性博物館8座,完成汝南文廟大成殿、遂平縣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大禮堂、西平寶嚴寺塔等重要文物建筑維修工程,完成文物安全技防工程6處。對正陽縣閏樓商代貴族墓葬區、大林貢崗商代貴族墓葬區等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發掘。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文化機構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有序開展摸底調查、匯總記錄、培訓教育和申報評審等工作,共新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0多項,新增各級各類傳承人近400余人。2014、2015年農加工洽談會期間,連續舉辦了兩屆“天中遺風”——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宣傳展示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十二五”期間,全市各文化市場主管部門努力健全文化市場管理體系,積極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市場管理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發展。調整優化網吧審批管理制度,上網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查繳銷毀各類非法出版物30多萬件,查辦較大案件80余起,文化糟粕得到有效清理。
“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以麥草畫、棠溪寶劍鑄造、泌陽烙畫、楊集毛筆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產業群,打造了以“根親文化”、“紅色文化”、“傳奇文化”等為代表的天中文化品牌,形成了嵖岈山溫泉小鎮、平輿上河城等特色文化園區。文化類企業增至2500家左右,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增強。
“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兩局合一”,廣播、電視“兩臺合一”,文化、廣電執法“兩隊合一”等機構改革工作順利推進。制定了行政權責清單,文化行政事項得到精簡,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調整、撤并和下放,文化行政權力得到規范。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系統內部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等改革事項基本完成。各文藝院團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堅持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競爭力不斷增強。
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市將抓好基層文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力爭到“十三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和文化產品基本滿足居民文化服務需求;新建一批基礎性和重大文化新聞出版廣電設施項目,推出一批體現區域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國家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更多優秀文化產品;規劃、建設、利用新建及建好的各類文化設施,指導、組織和策劃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