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并非8個人
摘要:原標題: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并非8個人 老北京有句俗話,說“天橋把式——光說不練”,其實這句話有點兒偏頗,傳統的天橋民間
老北京有句俗話,說“天橋把式——光說不練”,其實這句話有點兒偏頗,傳統的天橋民間藝術表演,真真假假俱有,甚至有許多藝人名噪天下,在歷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記憶。
北京的天橋位于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相傳最早建于元代,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橋下為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須溝。在明清兩代,它是皇帝祭天壇、先農壇時必經之路,因而命名天橋。據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后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民國初年,舊日的皇家風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天橋地區逐漸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而這一市場,又是面向平民大眾,集文化娛樂和商業服務為一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這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天橋藝人。到天橋逛的人,一方面是想買點日用百貨,另一方面是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以看各種民間藝術。
舊時代,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鍋是做飯用的,畫了鍋,有了個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
演出的類型也非常多,雜技、曲藝、摔跤、硬氣功、說書、相聲等,品目繁多。其中最具盛名的無疑是身懷絕技而又言行怪誕的“八大怪”。
“天橋八大怪”并非8個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從早期活動于清末的窮不怕、醋溺高、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孫丑子、鼻嗡子、常傻子,到中期活動于民初的耍蛤蟆的老頭、老云里飛、花狗熊、耍金鐘的、傻王、百鳥張、志真和尚、程傻子再到活動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小云里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崔巴兒、曹麻子、賽活驢等等,有數十位藝人名列其中。
事實上,天橋知名的藝人遠不止這些,孟小冬、李桂芬,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芬、張寶華、梁益鳴及新鳳霞、寶善林等,都在天橋賣過藝。其中最多的無疑是評書相聲一類,常連安、侯寶林、連闊如、郭瑞林等等都曾在天橋學藝賣藝。
天橋藝人來源復雜,有落魄的旗人后代,也有京畿一代進城謀生的難民,還有下海走穴的伶人。他們和天橋的商人、飲食業者,以及來此娛樂消費的人們,共同構成了近代的天橋文化。近代詩人易哭奄作《天橋曲》,其中“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寫盡天橋市場的繁榮昌盛。
著名作家老舍曾經喜歡乘“當當兒車”(有軌電車)到天橋看戲,喜歡到小攤上吃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歡進農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鋪上跟底層老百姓聊大天,他的話劇《龍須溝》就是以天橋附近的平民生活為背景創作的。老舍晚年曾有意寫一部以天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可惜未能如愿。
此外,作家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寫一對兒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其中對于當時的天橋生活的描述,讓讀者對那個時代的天橋生活悠然向往。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北京晨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