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園林式景觀遺址時露真容
摘要:原標題:盛唐園林式景觀遺址時露真容 發現約90米長水渠 園林里的溝渠遺址?! ‖F場發掘出來的唐代器皿?! ?000多年前 1000多年前的盛唐,益州城(當時的成都)的西北

園林里的溝渠遺址。

現場發掘出來的唐代器皿。
1000多年前
1000多年前的盛唐,益州城(當時的成都)的西北角,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寺廟——凈眾寺,為成都人熟知的“萬佛寺”的前身。
寺院內,一米多深的水渠蜿蜒著,九里堤引來的郫江(府河)水流經其中。入夜,“明月照溝渠”,波光粼粼。
1000多年后
一幅盛唐時期園林的圖畫,在2015年3月至7月間徐徐展開……今年3月,成都市考古隊進駐了通錦路3號的一處工地開始搶救性發掘,直到7月初發掘結束,一座古代園林式景觀遺址露出真容。據發掘現場成都市考古隊的負責人易立透露,這里極有可能是盛唐時期“凈眾寺”內的一處園林。
發現1
【水渠】
盛唐修建,廢棄于北宋初期
說起這座園林式人造景觀遺址,不得不談起它旁邊的一座古建筑——萬佛寺。斗轉星移,萬佛寺舊址大致就在通錦路旁的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處。
今年3月,距離萬佛寺舊址不遠處的通錦路3號一個項目開始施工,成都市考古隊進駐了工地,開始搶救性發掘。截至7月初發掘結束,成都市考古隊共發掘了約2500平方米。這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全長約90米的唐代磚砌溝渠和人工池塘。
12日,記者在發掘現場成都市考古隊的負責人易立的帶領下,來到發掘現場。青磚鋪就的水渠蜿蜒曲折,最寬處有近6米,最窄處不足1米,深1.6米。磚石大部分是唐磚,中間偶爾夾雜的花紋磚,則是來自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易立說,西側為水流入方向,分叉后一支向南回旋呈“山”字形,另一支流向東北,被后期修建的水池所破壞。
在池內,考古人員發掘了許多中晚唐至五代時期的建筑構件和生活用瓷,推測其修建和廢棄回填的時間與水渠大致相同。也就是盛唐時期修建,五代末到北宋初全部廢棄回填。
水渠旁,還能看到亂石鋪就的建筑基址和一口水井,不過,這座同時期的建筑保存很差,連形制也搞不清楚了,因此無法復原出來。“水渠兩邊的地勢比較高,總是改建、修建房子,舊址很容易遭到破壞。”易立說。
發現2
【臺階】
表明與唐代凈眾寺有關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成都興建了大量寺院。《成都通史》中說,根據存留的歷史文獻記載,可查詢到這段時期成都的寺院,就有43處,包括了大慈寺、多寶寺、草堂寺等。
四川省博物院的一件南朝梁中大通五年釋迦像題記中,記錄其功德主為鄱陽王世子蕭范(任益州刺史),供奉于“安浦寺”,便是凈眾寺南朝時的稱呼。而四川省博物院館藏的萬佛寺出土的唐代石造像,雕刻精美。這說明,至少在“會昌滅佛”之前,位于“郊外”的萬佛寺仍香火旺盛。
遺址東北側,曾出土大量的萬佛寺石刻造像。遺址中水渠的北段,還有一處外壁保留著不規整的臺階。石像笨重,廢棄后不會散失到距離原存放地點太遠的地方。種種跡象表明:這處園林式人造景觀的修建和唐代凈眾寺的歷史,或有一定關聯。
發現3
【瓷器】
主要為本地青羊宮窯、邛窯等
在現場,出土了漢代的“鎮紙”,證明這里已經有文化活動。大量的唐、五代時期生活用瓷器以及瓦當、板瓦、青磚等建筑構件,瓷器器型又以碗、盤、盞、罐、壺等為主,主要為本地青羊宮窯、琉璃廠窯和邛窯產品,兼有少量外地窯口的青瓷器和三彩釉陶器,證明這里已經有人定居。
有人定居的地方就有水。易立推測,水渠引水來自不遠外的九里堤。九里堤原堤壩位于郫江(府河)東岸,東起現北較場附近,西至九里橋,全長十余里,歷史上曾號稱“九里長虹”。此地水利工程當肇始于李冰時期,三國時期,諸葛亮當時在前人基礎上重建。九里堤可“防洪、護堤、護岸”,但更為重要的是“漂運修建宮城所需木材”。
五代至北宋初,存在約200年左右的水渠被廢棄后回填,到明代已經成為了一處墓地區?,F場出土了明代的墓葬18座,已不見尸骨。但在墓區出土了一些石刻的“買地券”,這相當于現在的房產證的石質復刻版。“買地券”上未提及關于寺廟的只言片語,這些古人的房產,也在城外。/專/家/說
這是一種怎樣的關聯呢?易立說,由于沒有文字佐證,現階段有3種推測:一是萬佛寺的一部分,也就是唐代凈眾寺;另一種猜測,則是私家園林的一部分,例如某個達官貴人的私家花園;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皇家園林。
成都市考古隊專家易立:極可能是萬佛寺的園林
·考古推斷
極可能是萬佛寺的一部分
“皇家園林”的推測最先被排除,唐代的益州城,整個城的大小都沒有超過現在的一環路,這座園林,位置處于當時的成都城外,屬于“郊外”范疇。而皇家園林,多在皇城內修建,例如東華門遺址的摩訶池。
考古人員傾向于第一種可能性,首先是溝渠里發掘出了零星佛像,均是石制且殘件,年代集中在南朝到隋唐時期的,規格比較小。然后是出土的瓷器,大部分是來自青羊宮窯,為粗樸耐用的粗瓷。一個碗有約1厘米厚,拿起來“沉甸甸”的,吃頓飯簡直就是對臂力的考驗。碗分明是青釉瓷卻看起來更接近我們現在用的砂鍋、土碗等。“高檔瓷器肯定是輕薄透影的。”易立說,由此看來,在這里生活的群體,身份不會太顯赫,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里是凈眾寺院的一部分。
·重要價值
有助于研究古時成都歷史
研究表明,隋唐五代是我國古代園林建筑的重要發展階段,很多官僚貴族都在自家或別墅區穿池堆山,樹花置石。這一時期的園林按其性質大致可分為皇家園林、寺院園林和私家園林三個類型,全國范圍內園林之繁盛,具體數量難以準確統計,其中以成都府為中心的劍南道又是重要分布區域之一,如著名的浣花溪草堂、徐卿草堂、朱山人水亭、盧照齡山莊等。
通錦路古遺址的發現,是近年來繼東華門的摩訶池以外,成都市區再次發掘出園林遺址,對于研究隋唐五代時期成都地區的園林建筑和城市發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看/歷/史
萬佛寺
古時成都西北門外的千年古剎
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成都西門外半里的萬佛橋,一個農民在地里勞作,鋤頭突然碰到一個硬物,刨出來一看,是個佛頭,繼續挖下去,挖出了“百余”殘石佛像。時任四川成綿龍茂兵備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的王廉生在《天壤閣筆記》中記載,當時出土的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無首或有首無身,無一完者……” 此后,這里又常常出土佛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些石塊才拼湊出古寺的歷史:古寺在南北朝時期名為安浦寺,唐代開元十六年(728年)由高麗國僧人釋無相重建,改名凈眾寺。唐末,凈眾寺被毀,唐宣宗年間(810-859年)再次復興。宋代名為凈因寺,南宋孝宗隆興年間曾一度為交子務所在地,而成都人熟知的“萬佛寺”這個稱呼,是明代才確定下來的。這座寺廟明末清初毀于戰火,此后再不復見于史料記載。 陸續出土的佛像,使得歷史上著名的萬佛寺再次出現在成都人的視野中。時至今日,四川博物院的“萬佛寺石刻館”展出著這里出土佛像,宣告著南朝時期的四川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本組稿件采寫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攝影劉陳平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華西都市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