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人的認同文化
摘要:原標題:端午節是中國人的認同文化 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獨特的、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也因此成為我們的文化血脈??墒牵n國的“江陵端午


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獨特的、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也因此成為我們的文化血脈??墒牵n國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今天,對于中國的一些城市人口,端午節只是“粽子節”,而凡是看過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的人都無不感嘆,那確實是韓國全民的節日。我們并不反對甚至很高興地看到“端午”傳入周邊國家,融入了當地歷史和文化血脈,成為他們的節日,而我們應該反思的是自己:我們民族有端午節這么好的東西,我們卻給忽略了、遺失了?!跷?圖 據《晶報》6月14日報道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還是與節氣、與古代生產、生活有關。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浴蘭節等,是夏季里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最初的時令是午月午日,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午月為斗柄指午之月,即農歷五月;午日即農歷五月十二支紀日的第一個午日。大約魏晉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形成代之以數字日期的趨勢,端午被定在五月初五。
端午節在許多地方又稱為端陽節。端陽者,陽氣之端點也。這就是說,端陽是陽氣盛極,陰氣即將回升之義,這個轉折點就是夏至,這個時間對古人來說十分重視,很多地方把夏至當成節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和夏至節并行于世,同時,兩者的習俗逐漸合流?!短接[》卷三十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粟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
從這條文獻可知,粽子本是夏至節的食物,卻被初五的端午節借用,說明端午和夏至(端陽)的合流。一些地區如湖北長陽,初五稱為頭端陽,十五稱為大端陽,二十五稱為末端陽。這種大小端陽節的系統化就是古端午和夏至的節俗混合之后重新整合的結果。
關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幾種傳說,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傳說,紀念屈原的觀念流傳至今已千余年,說明我們的民族對愛國主義和愛國行為的敬重,這種普遍的愛國情感與節日的具體習俗行為緊密相連,深沉而久遠,賦予了端午節獨特而重要的內涵。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端午節習俗很多,僅就節日符號來說,并不比西方的圣誕節少。概括地說,其一是廣泛在窗門處懸掛菖蒲、艾蒿;其二是身上纏掛各種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圖驅邪;其四是飲用藥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劃龍舟或賽龍舟;其七是姻親交往。
懸掛菖蒲、符圖,纏掛各種端午索、飲藥酒的習俗都與人們的觀念有關,進而形成習俗,其目的都是要驅邪辟兇。古人認為的“邪”從何來呢?有什么“邪”需要驅呢?主要是夏季高溫、高熱,人們面臨著瘟病、蟲害的威脅。艾蒿、菖蒲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南宋《夢粱錄·五月》記: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中,四圍以五色染菖蒲懸圍于左右”。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驅邪辟兇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這種習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漢《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舊時,道教宮觀端午節有用朱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饋送或出售的習俗,供民間端午貼在門楣上辟邪。1929年的民間習俗調查所記錄的廣州午時符有兩種圖,一是天師像,一是太極八卦圖,所配的文字是一樣的:中間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蛇蟲一切盡消除”,兩側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劍斬千邪”。
作為端午習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制作、飲用,俗云可避瘟氣。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為普及,飲雄黃酒成為習俗,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白蛇傳》的情節。
此外,在南北朝的時候,古人就有端午節用蘭草蘭花調配洗澡水的習俗,所以雅稱“浴蘭節”。端午節前后,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于是俗稱端午節為“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今天,對于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人口而言,端午節只是粽子節,就像元宵節、中秋節只是吃元宵、月餅的日子,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退化了,盡管有人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其實,傳統的節日習俗是可以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的,這是許多先行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如何創造新技術,卻沒有用心注意別人怎樣保護傳統。對傳統出現了兩種態度:西方人利用新技術服務于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盡管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仍然是漸漸地改變了傳統;而我們卻癡迷地為了新技術而犧牲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逐漸在忽視和否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文化。
一個共同體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決于它有沒有足夠的認同文化,因此認同文化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是無價之寶。而認同文化幾乎都是傳統的,其中,傳統節日民俗是一個主要的部分。
推動傳統節日民俗的復興和發展是我們完成文化使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自發地以身體力行啟動了復興節日民俗的工程,那么我們今天要自覺地來推動它,讓它有更好的機會與當代社會契合。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天山網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