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撈出的國寶——龍虎紋青銅尊
摘要:原標題:一網撈出的國寶——龍虎紋青銅尊 年代:商 方位: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地下二層) 國博君 1957年6月的一天,安徽省阜南縣常廟鄉的漁民徐珽

年代:商
方位: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地下二層)
國博君
1957年6月的一天,安徽省阜南縣常廟鄉的漁民徐珽蘭出船捕魚。小船劃到河中央,徐珽蘭一網撒下去,圓圓地罩住一大片水面。等了片刻,徐珽蘭開始慢慢收網。可他沒想到,這回一網撒下去,漁網比平常沉了許多,沒有撈上來一條魚,而是撈上了一堆叮當作響的古銅器。
這些銅器,翠銹斑駁,形狀奇特,一共8件,基本上完好無損。這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青銅酒器,就是龍虎紋青銅尊。那么,本該出自地下的青銅重寶,為何會被漁民從河底打撈上來呢?
據專家推斷,在商代,一個名叫“淮夷”的古老族群,就生活在淮河流域。淮夷族和商王朝關系密切,文化交流非常頻繁。龍虎紋青銅尊極有可能是洪水泛濫、河道變遷后,把埋藏在附近地下“淮夷”族人墓葬的隨葬品,沖入了河里。
如今,龍虎紋青銅尊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它共有三層紋飾,鑄造得十分精美,更因其主題紋飾有“龍”和“虎”,而得名。尊上的龍紋、虎紋,不僅是獨特的紋飾,散發著獰厲之美,更是研究當時社會歷史的文化符號。
青銅尊的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三條生動的蟠龍形象:龍身蜿蜒,龍首探出,額有雙角,闊吻巨口,兩眼大睜。三條蟠龍造型夸張,又不失生動,有著商代青銅器的鮮明風格。其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出了三組相同紋飾,都描繪了雙虎食人的情景。虎頭居中,是高浮雕;左右兩側是虎身,為淺浮雕。突出的虎頭栩栩如生,目不轉睛地目視前方,透露著莊重威嚴的氣勢。
龍虎紋青銅尊上的龍紋和虎紋,是商代青銅器典型的裝飾紋飾。青銅器上的大多數龍紋,又被稱為“夔紋”或“夔龍紋”。商代的龍紋、龍身多表現為曲回逶迤的形態;而到了西周時期,則演變成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的姿態。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在《考工記·畫繢之事》中有記載:“水以龍,火以圜。”也就是說,龍的形象用來象征水神。因此,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更多出現在青銅水器中。龍虎紋青銅尊出土于安徽省阜南縣常廟鄉,這里靠近淮河中游的北岸,屬淮河流域,龍紋被廣泛運用。
龍虎紋青銅尊肩部裝飾龍紋,游龍戲水;而其腹部虎紋與人像組合成“虎噬人紋”,則更是“虎虎生威”。青銅尊灰綠的銹色與猙獰的紋飾渾然一體,展現出神秘、莊重的神韻。這種“虎噬人紋”,是什么意思呢?
中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山海經》認為,虎口銜人的紋飾,可能是來表現惡鬼喂虎的傳說。也有專家認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正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與興盛的時期,這種猛虎食人的圖案,是奴隸主為了向奴隸們顯示統治者的威嚴而做的。
欄目主持 趙婷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北京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