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經濟數據今日公布 CPI漲幅或回落
摘要: 按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發布日程顯示,2011年2月份物價指數(CPI)等數據將在今日公布。綜合各方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貨幣政策緊縮效應顯現、節日天氣因素影響逐漸消除,加之食品價格上漲明顯放緩,2月份CPI漲幅有望
按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發布日程顯示,2011年2月份物價指數(CPI)等數據將在今日公布。綜合各方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貨幣政策緊縮效應顯現、節日天氣因素影響逐漸消除,加之食品價格上漲明顯放緩,2月份CPI漲幅有望回落。
多因素促物價回落 CPI漲幅或放緩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
1月份CPI超市場預期,并沒有“破五”,反映出此前市場對通脹的過高擔憂。從當前形勢來看,導致中國物價下跌的因素正逐步超過上漲因素,全年CPI有望走出“前高后低”的走勢。
據中國農業部監測,2011年2月,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同比上升10.7%,環比上升2.5%。其中,“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0.4%,環比上升2.7%。隨著節日因素和天氣因素影響的逐漸消除,食品價格的漲幅出現明顯放緩,二月的最后一周,肉禽蛋、蔬菜、水產品等價格均出現明顯下跌,糧油、豬肉價格繼續上漲。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表示,推高CPI的因素主要是兩個,國際油價的上漲和國內氣候因素的不可測。更多的則是導致物價回落的因素:今年政府實施的緊縮性政策將導致貨幣的流動性得到控制;我國為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推出的“4萬億”擴張計劃,到今年產能已經全部釋放,將不會進一步推高CPI;我國農產品供給豐富,糧食生產更是連續7年豐收,不支持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2月份CPI上漲4.7%,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CPI環比可能上漲0.9%。但由于本月翹尾與上月相比顯著下行1.1個百分點。
穩物價成首要任務 通脹壓力不容忽視
無論是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還是每天關注今年兩會的老百姓,都看到和感受到中央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7日在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從五個方面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表示,雖然形勢比較復雜,但我國物價仍然可控。糧價是物價的基礎,中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國家庫存充裕,阻擊通脹的“彈藥”有保障。中國擁有將CPI漲幅控制在一定水平的物質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今年全年國際石油價格變化的因素不為我們所掌控,氣候變化有沒有可能對糧食上漲帶來影響,都需要提高警惕。
受春節因素的影響,2月份的各種數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北方旱災帶來一定挑戰,外部也存在不確定因素,同時當前物價快速上漲的勢頭也還沒有得到徹底遏制,未來我國通脹壓力仍不容忽視。
加息預期降低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升溫
去年1月至今,央行已3次加息,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針對央行將再次加息的傳聞,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杜金富昨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3月份是否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要根據物價、消費、國際收支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
《中國證券報》報道指出,2月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新增貸款分別為550億元、700億元、470億元和450億元,合計低于2200億元。春節假期因素、銀行信貸規模嚴控是導致2月信貸環比、同比雙雙回落的原因。去年以來,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以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已對實體經濟過熱產生抑制作用,貨幣政策緊縮效應顯現。
多家機構預計2月份新增信貸將在一月份的基礎上大幅回落,由于CPI已經連續兩個月呈下降趨勢,而信貸的回落也降低了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不過機構一致認為,由于市場流動性依然寬裕,近期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中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周一表示,中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程度實際被外界低估了,而應對目前的通脹等經濟金融形勢,中國應多用存款準備金率工具,存款準備金率還有上調空間。
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發布最新宏觀報告稱,即將公布的2月CPI不會顯著升高,但并不意味著通脹情況有所緩解,3月通脹壓力依然較大,流動性充裕,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時機已經成熟。(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