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橋:古橋傳佳話 悠悠連古今
摘要: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古橋再次修繕,最終形成5孔石板橋的規制——每孔跨徑3米,橋長17米、寬4.如今,吳桂橋社區的發展再添新助力——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要塞。這座承載著姓氏記憶、古橋故事與集市繁華的老社區,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續寫著嶄新篇章。
記者 高琳琳
吳桂橋背后藏著一段溫情故事——早年吳、桂兩姓先祖在此定居,為解村民過河之難共同筑橋,“吳桂橋”之名由此誕生,成為鐫刻著人文記憶的地域標識,代代相傳。
近日,記者走進驛城區古城街道吳桂橋社區,干凈馬路兩側商戶林立,百貨、吃食琳瑯滿目,煙火氣中滿是生機。據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利康介紹,這里的集市歷史悠久,老吳桂橋集最早在吳桂橋北邊老槐樹下形成,既是物資交換場,更是鄉村文化舞臺。

吳桂橋的路牌
“布行的布五顏六色,糧行的谷物飄著香,牲畜行的叫賣聲不停,鹵肉、油條的香味勾著人走不動道。”在社區劉老先生的記憶里,舊時集市格外熱鬧——說書的、唱戲的、玩猴的等次第登場,逢年過節還有踩高蹺、舞龍等表演,滿是煙火與歡騰。
在老集市的發展中,幾件“出圈”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這里曾有5個鐵匠鋪,30多名工匠日夜打鐵,“叮叮當當”聲成了集市最有力量的背景音;張五的油條、張平的鹵肉成了集市“味覺符號”,讓人念念不忘;4家中醫診所應需而生,解決了周邊村民“看病難”的問題;磨油坊、豆腐坊、釀酒坊等小作坊接連出現,既豐富了商品,又讓不少家庭增收,成了集市經濟的“毛細血管”。
了解吳桂橋,繞不開那座跨越4個多世紀的古橋——吳桂橋。它靜臥在河南、河北自然村交界處,是社區歷史的“活化石”,每塊青石板上都藏著歲月的故事。

吳桂橋社區的石橋
古橋的歷史始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秋,吳、桂兩姓先祖在此壘石筑橋,讓隔河相望的村民有了便捷通道。可惜時光侵蝕下,古橋逐漸衰敗塌毀,只留下“便民”的記憶。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村民自發組織重修古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古橋再次修繕,最終形成5孔石板橋的規制——每孔跨徑3米,橋長17米、寬4.5米、高7.1米。令人驚嘆的是,橋面、橋墩、橋底乃至護坡均用青石板壘砌,拼接處還用糯米漿拌白灰黏合,古老“秘方”讓橋身歷經百年風雨仍非常堅固,盡顯修橋者的匠心與誠意。
這座橋,不僅是磚石的堆砌,更凝聚著民心。它見過村民趕集的匆匆腳步,聽過孩童過橋的嬉笑,也承載過兩岸人家互幫互助的溫情。
如今,吳桂橋社區的發展再添新助力——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要塞。省道334線穿集而過,駐馬店市區至確山縣劉店鎮的縣鄉公路在此交會,京港澳高速公路更是南北縱貫全村。
這些便捷的交通線路,如同一條條“輸血動脈”,既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又將社區的輻射力延伸至周邊縣區,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且持續的動力。這座承載著姓氏記憶、古橋故事與集市繁華的老社區,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續寫著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