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之下穩糧倉——河南農業生產的“韌性密碼”
摘要:專家點評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增強糧食生產韌性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 喬江方 2025年的河南農業生產經歷了一場關乎糧食安全的嚴峻考驗。


10月11日,永城市高莊鎮盛源農機專業合作社,13座烘干塔日夜吞吐、全天候運轉。 張朋 攝

碧波蕩漾的湖水通過宿鴨湖水庫渠首閘閘門奔涌而出,沿著干渠流向廣袤的田野(攝于7月16日)。 弓華靜 攝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一潔 劉婷婷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出品
河南糧食生產連年不易。今年春節雨雪寒潮、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干熱風、秋季旱澇急轉……一系列挑戰接踵而至,糧食生產形勢嚴峻。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河南農業抗災能力的建設不僅關乎1億人的飯碗,更直接影響著國家糧食安全大局。
如何提升河南農業韌性,使其面對各種沖擊和長期壓力時,能夠預防、預見、吸收、適應并轉型,從而維持核心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記者深入一線,試圖解碼河南農業生產的韌性從何而來。
讓作物扛住極端天氣
“鄭麥1860是真抗造!”回憶今年夏糧的收成,民權縣花園鄉種糧大戶吳成林不由感嘆,“今年春季干旱、初夏高溫,換老品種早減產了。”
這份“抗造”在今年6月測產中得到硬核印證。民權縣鄭麥1860示范田,實收面積9.94畝,平均畝產達766.4公斤;在獲嘉、鶴壁、南樂等地,它同樣交出亮眼答卷——獲嘉縣實收3.6畝,平均畝產856公斤;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實收3.7畝,畝產822公斤;南樂縣實收3.3畝,畝產824公斤……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團隊的杰作,鄭麥1860通過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了其抗逆性、穩產性和高產性,成為糧食增產的“明星品種”。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主導品種,2025年更入選國家優良品種目錄骨干型小麥品種。
當極端天氣漸成農業生產新常態,正是這樣的良種讓作物在惡劣氣候下仍能穩住產量。
不只小麥,河南玉米的抗逆基因也在升級。秋樂368長出三層“霸王根”,抓地牢固,粗壯莖稈彈性優異,大風大雨中始終穩立田間;MY73較低的株高和穗位高,形成矮稈優勢,抗倒伏能力拉滿。鄭單819品質優,抗病、抗逆能力突出,今年前期高溫干旱,后期陰雨連綿的情形下,結實一粒封頂,抗青枯,抗穗腐。
隨著這些高產抗逆新品種規模化推廣,河南玉米產業加速邁入更新換代快車道——低密度、抗性差的傳統品種逐步退出,耐密植、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將成為田間“主力軍”。
田壟間的栽培技術革新,更讓科技力扎得深、長得實。
霜降已至。持續一個多月的陰雨天氣,導致河南多地農田土壤濕澇,部分田塊積水嚴重,農機無法下地作業,秋收種麥茬口銜接偏緊,對小麥適期適墑整地播種帶來極大困難。
面對這一情況,河南已制定《關于小麥抗濕晚播品種選擇的指導意見》《小麥抗濕晚播技術指導意見》,為明年夏糧豐收支招。
然而,這場連陰雨也帶來意外機遇。“充足的土壤墑情對小麥播種出苗和冬春生長是非常有利的,農諺‘麥收隔年墑’‘麥種泥窩窩,來年吃饃饃’都說明了足墑種麥重要性。”農業農村部小麥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介紹說,河南有完善的晚播小麥“四補一促”應變栽培技術,只要因地因墑科學施策,晚播小麥實現不減產甚至增產很有希望。
為將技術送達田間地頭,河南省建立了多層次科技支撐體系。省農業農村廳派出18個省級小麥專家指導組,會同市縣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指導。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線開展全省小麥抗濕晚播技術培訓。各地通過“田間+線上”相結合的形式普及晚播小麥技術,組織種子企業做好晚播品種調劑供應,確保農戶“有好種、能種足、種得好”。
從抗旱保收的良種突破,到濕澇天里的晚播應對,科技軟實力已成為抵御風險、穩住收成的“定盤星”。每一顆帶著科技基因的種子,每一項扎根田間的實用技術,每一次下沉一線的服務行動,都在為中原糧倉筑牢堅實防線。
筑牢旱澇保收基石
走進安陽縣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田間道路平坦寬闊,灌溉溝渠縱橫交錯,“這連片的大田以前都是碎小塊,農機進不來,澆地靠挑水,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安陽曉松種植專業合作社“90后”負責人張先智介紹。
智能灌溉系統隨時能調,田埂上的智能傳感器更像是“千里眼”——光照度、土壤濕度等數據實時傳到智慧農業調度中心,地里的智能裝備讓張先智無比省心,“該補水時系統提醒,該防病蟲時精準施策,一點不浪費”。
今年前8個月,我省平均降水量407.7毫米,較多年平均值偏少近三成;9月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349.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6倍,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值。農業用水、排水問題成為農戶關注的焦點。
應對旱情,省水利廳持續關注灌溉用水需求,統籌湖庫塘堰河渠,精密調度大中型水庫加大下泄流量。全省251處大中型灌區開閘引水,累計引水56.94億m3;其中農業引水47.33億m3,涉及247處灌區,累計灌溉補源面積5567.09萬畝次,其中灌溉面積4514.48萬畝次,補源面積1052.61萬畝次。
農田內縱橫的溝渠也發揮了作用,春旱時引水源入田保障灌溉,秋澇時快速泄洪排澇。“現在種地更踏實了。”張先智語氣里滿是贊嘆。
農業的“硬實力”,不只在田間,更在穿梭的農機里。
“這么大的雨,輪式收割機陷在泥里動不了,履帶式的照樣往前沖!”今年秋收時期河南多地遭遇連陰雨天氣,輝縣市冀屯鎮憲錄村的農機手張小河駕駛著履帶式收割機幫助村民搶收,“3年前買了這臺履帶式收割機,當時還享受了2.8萬元的補貼,今年可是派上大用場了。”
面對今年持續的陰雨天氣,河南調集投入履帶式玉米收獲機7980臺,其中履帶式谷物收獲機換裝割臺7014臺,還將履帶式谷物收獲機換裝割臺納入補貼,有效緩解了搶收壓力。
更具科技感的農機還在迭代。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與江蘇大學聯合研制的新一代純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ET504-W,采用靈活的分布式四輪驅動系統,可根據作業場景需求,選裝輪邊電機或輪轂電機,完成了輪轂電機在我國農機領域的首次應用。
“四輪驅動與傳統的集中式驅動相比,整機的操作精度更高,可以實現同向斜行轉向、異向倍速轉向和零轉彎半徑原地轉向等多種行車模式。”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通用機械研究所副所長楊大芳介紹道,該機器在泥濘地區作業效果也好于普通機型。
“天氣的不確定性極強,氣象災害既是農業生產的‘不定時炸彈’,更是對農機裝備硬實力的直接考驗,但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楊大芳表示,未來團隊會以災害應對需求為導向,把農機研發的‘準星’牢牢對準生產一線,突破共性技術、拓展農機應用場景,讓農機成為抗災利器,在多變天氣下牢牢守住糧食生產的機械化防線。
如今,河南的硬實力家底越來越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808萬畝,數量穩居全國第二;農業機械化也邁入主導階段,全省農機總動力達1.1億千瓦,同樣位居全國第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的綜合配套,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方式,更推動了河南農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筑牢農業抗災防線,把穩產豐收的底氣攢得更足。
提升抗災韌性仍有空間
盡管在一次次挑戰中,河南交出了合格答卷。但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氣候挑戰,河南農業的抗災體系建設仍然存在亟待補強的短板。
種業創新持續深化,但抗逆專項品種仍顯不足。河南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小麥、花生、生豬等供種能力居全國首位,但針對高溫、干旱、漬澇等極端天氣的抗逆專項品種仍有缺口。
日前,我省正式印發《科技賦能農業強省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并將種業創新放在突出位置,針對主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經濟作物,以及特色花卉苗木、畜禽、水產等領域,構建前沿生物育種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現代化育種技術體系。
“十全十美的作物品種幾乎是不存在的,但我們可以針對生產需求,提升品種的抗逆性,同時配套實施栽培技術,讓好種子結出好果子。”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喬江方表示。
小農戶融入現代化進程較慢,防災技術落地仍存障礙。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也是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部分散戶對防災技術接受度不高,仍沿用傳統種植模式,導致農業抗災能力跟不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仍有差距。
為進一步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我省構建“百千萬”市場化服務格局,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19.6萬家、27.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7萬家。農業組織化、經營規?;潭炔粩嗵岣?,同時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指導小農戶科學種地。
省農業科學院常年選派500余名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推廣專項,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1000多項,解決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災前主動防控能力不足,科技裝備支撐有待加強。氣象災害突發性強、預測難度大,當前防災體系仍偏重于災后響應,在災前預警與主動干預方面的科技裝備支撐仍顯薄弱。
今年,河南強化農業、氣象、交通、水利等多部門應急聯動,搶抓農時減損保產。全省已建成水庫2540座,5級及以上堤防工程1.67萬公里,流量5m3/s以上水閘3505座(其中大中型水閘350座),蓄滯洪區14處(含北金堤),大中型灌區299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8萬處,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持續優化,防洪減災體系、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水生態保護修復體系不斷完善,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農村溝渠連通整治三年行動,加快建設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加強科技裝備支撐,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省委一號文件也對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作出系統部署,推動防控關口前移。
全產業鏈抗災體系仍不完善,產后環節存在風險。災害發生后,即便搶收回來,如果缺少高效的烘干、倉儲設施,糧食仍會霉變腐爛,易導致“豐收不豐產,豐產不豐收”。
今年面對持續陰雨天氣,全省5000多臺烘干設備連續運轉,日烘干加工能力30多萬噸。在金融支持方面,截至10月18日,全省秋糧保險報案件數9萬余件,累計支付賠款13.68億元。全省銀行業也全面加大對秋糧收購、農機改造、作物播種等的信貸支持,目前已累計發放貸款178.27億元,支持涉農經營主體4萬多戶。通過“理賠+信貸”協同發力,有效穩定農民收入預期,支撐秋收秋種有序推進。
從軟實力破局到硬實力托底,河南農業抗災體系正不斷完善。盡管仍有短板待補,但正視問題、靶向改進的思路和舉措,將讓“中原糧倉”的抗災底氣越來越足。
專家點評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增強糧食生產韌性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 喬江方
2025年的河南農業生產經歷了一場關乎糧食安全的嚴峻考驗。作為貢獻全國10%秋糧的農業大省,先后經歷了64年不遇的干旱(高溫)天氣和超過50天的長時間連陰雨災害天氣,高溫、干旱、洪澇、寡照等災害性天氣呈頻發、突發態勢,且逐漸成為常態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高玉米單產、保障全年糧食產量,成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課題。近年來河南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品種選育方面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增強。近年來,河南玉米新品種選育力度不斷加強,一批耐密、高產、多抗新品種,例如鄭單819、MY73等的選育成功有效應對了今年秋糧生產季高溫干旱、漬澇寡照等非生物脅迫,優異的抗病能力更是多災年份的“撒手锏”,品種抗莖基腐、穗粒腐能力的不斷提升,有效應對了我省今年豫北莖基腐和豫南穗粒腐病部分田塊發生的情況。同時,近年來玉米種植密度不斷提升,由過去的3000多株提升到了當前的5500株/畝,密度提升、抗性增強是關鍵的增產措施。
一系列創新型栽培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應用落地見效。這是實現大災少減產、小災保穩產、無災提單產的重要保障。例如,近年來我省玉米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北斗導航播種、合理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化控、一噴多促、適時晚收等技術。尤其是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2024年在河南省應用面積達到300萬畝,2025年應用面積已達700萬畝,預計2026年可以達到1500萬畝。該項技術的大力推廣,一是實現了大幅增產,較常規田塊增產150公斤/畝左右;二是有效抵御了高溫干旱災害;三是實現了節本增效,智慧灌溉和精準施肥相結合,生產效率得以提升。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不斷深入,土壤地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增強了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和適應性。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808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78%,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1300億斤。農田灌溉、排水能力不斷攀升,同時地力提升明顯,耕作層深度較前幾年提高了2厘米,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
在秋糧生產季氣象災害呈現常態化發生的情況下,需要持續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發與大面積集成應用,構建健康作物群體,提升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助力實現糧食穩產增收,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整理)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