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日報》,我的良師益友
□ 王衛中
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對《駐馬店日報》情有獨鐘——她是我34年的良師益友。
1991年底,我轉業到地方工作至今34個春秋。這些年來,我捧著散出陣陣墨香的《駐馬店日報》,如饑似渴地欣賞著,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先后發表稿件800多篇,也多次獲獎。
回憶寫稿的歷程和收獲時的喜悅,非常感謝駐馬店日報社給我的一次次“充電”。2008年8月,由新蔡縣民政局牽頭,縣文明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配合,針對城區商業門店、賓館等服務行業的建筑名稱隨意性大,有的門牌名不副實,有的帶有崇洋或迷信色彩等不規范現象進行集中整頓,我有幸參與其中。隨后,我在寫新聞稿件時,想起報社老師曾經講過:“標題,猶如眼睛,大而明亮,含情脈脈討人喜。巧妙的標題,是提高作品吸引力和傳播力的關鍵。要巧用修辭手法制作標題。”于是,我把引題擬為“更名命名更文明 店美名美城更美”,主題為“新蔡縣給城鎮賓館門店‘整容’”。這“對仗”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命題,吸引了讀者的目光,也為其他通訊員在制作標題方面提供了借鑒意義,被《河南日報》《駐馬店日報》刊發。
對于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有位編輯曾對我說:“寫人物要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采訪與寫作的全過程,先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編輯與讀者。”
1994年5月,新蔡縣韓集鎮政府職工盛秀芝的丈夫張學冉在夜間協助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分子過程中被幾名歹徒重傷,變成了植物人。9年間,盛秀芝承受著別人難以想象的心理煎熬,用人間真情讓丈夫奇跡般蘇醒,還學會了騎自行車、看書看報……她把兩個兒子含辛茹苦地培養成才。采訪時,盛秀芝一邊向我敘述,一邊用手絹抹去淚水。我被她真摯的感情、堅強的品質深深震撼。2003年春的一天,關于盛秀芝為癡呆丈夫撐起一片藍天的新聞稿件在我心里悄悄醞釀。為了寫好這篇稿件,我多次給編輯打電話請教。她熱情而認真地指導讓我豁然開朗。我融注真情于典型環境中,把主題人物寫實、寫足、寫透。稿件歷經多次打磨后,多家報刊以《當代妻子的楷模》《她為癡呆丈夫撐起一片藍天》《平凡的愛》為題報道,中央電視臺和河南電視臺、江蘇電視臺先后邀請盛秀芝夫婦來到《面對面》《都市頻道》節目錄制,傳遞人間真情。
我退休后,有了更多的閑暇時光,除了關注新聞,還愛看副刊版面。我的處女作是一篇散文——《端午節的回憶》。副刊版編輯對我說:“寫散文并不難,顯著的特點是追求語言優美、生動活潑,平常多看看《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副刊版內容。”每當遇到優美的文章,我都收集起來認真研讀。后來,我寫的《曬紅薯片》《杏兒熟了》《母親的烤火盆》等10多篇散文屢獲采用,也了卻了我學生時期就有的文學作品見諸報端的夙愿。
如今,我年近七旬,與《駐馬店日報》有著幾十年的深厚感情。她始終陪伴著我的平凡崗位,芬芳著我的平淡生活和業余寫作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指導、鞭策、鼓勵著我,讓我感受著她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創刊號上泛黃的紙頁還留著晨露的氣息,而今已化作她鬢邊的一縷霜華。那些共同追逐的晨昏,早已不是簡單的晝夜交替——是鉛字里沉淀的春櫻,是校樣上跳躍的夏蟬,是讀者來信中飄落的秋葉,是印刷機滾燙的冬雪。
我愿做她羽翼下的氣流,托起她每一次振翅的弧度。當她在思想的云端翱翔,我愿以汗水澆鑄紙頁為梯;當風暴席卷而來,我的胸膛永遠是未墨的留白,供她停駐休整。我們共同耕耘的歲月,終將長成一片森林,每圈年輪都刻著:比翼,連理。
未來的日子里,讓我們繼續攜手,以墨為舟、以筆為槳,在文字的江河中,駛向更遼闊的遠方。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