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黃河安瀾丨開封城的洪水往事與安瀾新篇
摘要:如今,這段“林公堤”仍是黃河下游堤防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守護開封黃河的安瀾。這個高度,呼應著林則徐修建的8756米黃河大堤的長度。
中國青年網訊(楚曉儷 記者 王文壇)有人說,古都開封的歷史,一定程度上是與黃河“相愛相殺”的黃河史。此言并不過分,開封的“城摞城”奇觀,實則是因黃河一次次決口而造成遺患的血淚事實。
黃河歷史上五分之一的決口,發生在開封境內。“河決之害,莫大于開封。”史冊上的這一句話,道出了黃河決口給開封造成的遺患之最……
9月19日下午,“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來到開封市區北部的黃河岸邊,了解開封的黃河往事與安瀾新篇。
這里的黑崗口記事廣場,講述著過往的洪水禍患;林則徐治河廣場與林公堤,展現著古代的治河往事;左公柳與系列防洪工程及監測體系,則講述著開封的黃河治理新篇章。
近年來,隨著防洪工程體系、防洪預警監測體系的建立,黃河安全度汛有了保障,黃河長久安瀾不再是夢想。
開封城摞城:黃河五分之一決口發生在開封段
走進黑崗口記事廣場,一組數字雕塑立即撲入眼簾,它記錄著開封歷史上三次大決口的年份。
1636年,即明崇禎九年六月,黃河在黑崗口潰堤,居民流離失所;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黃河在朱家寨、馬家口相繼決口,開封全城被淹,水深數丈,死亡30多萬人;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黑崗口4天漲水2.34米,附近決口達17處,河南、山東、安徽24州縣被淹。
黃河裂開的口子,給開封人民帶來無盡災難。
在黑崗口記事廣場,開封第一河務局局長江浩,向我們清晰地講述了開封段的險要情況。
黃河自鄭州桃花裕起,開始進入下游,黃河開封段正處于黃河下游,“河道寬、淺、散、亂,河勢游蕩多變,是典型的地上懸河與‘豆腐腰’河段。”
根據史料記載和公開數據,從先秦時期的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決口多達1590次。其中,在開封決口338次,較大改道26次。
開封境內黃河決口次數,占到了黃河全部決口的五分之一還多,是黃河下游其它堤防平均決口的30倍。
因此,清代傅澤洪主編、成書于雍正年間的水利文獻《行水金鑒》,系統收錄了歷代黃河等水系的治理史料,《行水金鑒》卷九·河水篇的總結道:“河決之害,莫大于開封。”
開封城曾15次被洪水圍困,4次遭受滅頂之災,6座城市先后埋沒在地下……
黑崗口記事廣場上,“數字造型”背后的開封黃河淤積層模型,令人觸目驚心,它直觀呈現著開封“城摞城”奇觀的慘痛成因。
站在淤積層模型前,開封第一河務局局長江浩,一臉凝重地講述了開封三次大決口的慘痛歷史……
三個數字模型代表了黑崗口三次大的決口年份,數字模型正面是對決口事件的簡要介紹,背面是歷史資料的文字記載。
第一次大決口發生在明崇禎九年,即1636年。黃河在黑崗口潰堤,明巡按御史楊繩武堵復決口,黑崗口自此成為著名險工。
第二次大決口發生在明崇禎十五年即1642年,這是黑崗口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決口。當時李自成圍攻開封,起義軍久攻不下,明守軍也攻不出來,后來黃河相繼在朱家寨、馬家口決口。
如果說第一次決口是天災,這一次決口是典型的人禍,據歷史記載,當時開封城有37萬居民,大水過后僅剩3萬余人,開封市除鐵塔等高的建筑物之外全部被埋在黃河的泥沙之下,開封城被廢棄了80多年才重新建設啟用,兩年后明王朝也正式覆滅。
第三次大決口發生在清乾隆二十六年的1761年。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發生大洪水,黑崗口4天漲水2.34米,黑崗口附近決口17處。據有關考證,花園口斷面洪峰流量為32000立方米/秒,這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黃河最大的洪水之一。
“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黃河在這里的每一次變遷,都關系著這座城市的興衰。
林則徐留下“林公堤”:黑崗口記事廣場上,一塊石碑巍然挺立
石碑背對滔滔黃河水,正面是兩個丹書大字:安瀾。
黃河安瀾。楚曉儷 攝
巍巍石碑的底座上,端端刻著一首楷體的五言長詩,“安瀾”二字,正是出自林則徐這首《題王竹嶼都轉黃河歸棹圖》詩作,且選用了原文原書體,更顯直觀、生動。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林則徐出任湖北布政使,在京城重逢好友兩淮鹽運使王鳳生。
林則徐賦詩一首,表達對王鳳生治河功績的贊賞,其中“河朔黃流長,安瀾歲歷四”,“安瀾”二字寄托了林則徐對黃河長治久安的愿望。
11年后,道光二十年(1841年)夏,黃河流域遭遇持續暴雨,在開封張灣決口,導致河南、安徽兩省5府23州縣被淹。開封城內水深3~4米,城外一片汪洋。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遣戍伊犁途中的林則徐接到了命令,前往開封協助堵塞張灣決口。至次年二月,終于堵口成功。在這期間,林則徐率眾修筑了8756米的黃河大堤。《清史稿·河渠志》記載:“林則徐治河,筑月堤以固縷堤,防漫溢之患。”
黃河林公堤。楚曉儷 攝
何謂月堤?月堤是在原有主堤的背水一側(即遠離河水的一面),利用原有堤壩為基礎,向陸地一側退讓一段距離,再修建的一道弧形堤壩。月堤的兩端都與主堤相連,從空中俯瞰,主堤和月堤共同圍合出一個半圓形的區域,形狀酷似一彎月亮,因此得名“月堤”。
月堤的設計體現了“以空間換安全”的治水智慧,林則徐除了著名的虎門銷煙外,一生督辦過黃河、運河、長江、淮河等多處水利工程。他修建“月堤”正是其專業治水思想的體現。
當河段出現堤防薄弱、屢有險情時,采用修建月堤的方式,是一種非常科學、可靠且經濟有效的工程措施,完美地展現了其未雨綢繆、雙重保險的治水理念。
同時,在林則徐主持下,當時還修筑了柳園口險工39壩至41壩,在壩下堵口合龍,從而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個州縣800里泛區人民的疾苦。
為紀念林則徐治黃功績,開封人民將這段大堤命名為“林公堤”。2025年,“林公堤”被黃委會列為黃河水利遺產。
如今,這段“林公堤”仍是黃河下游堤防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守護開封黃河的安瀾。
在林則徐治河廣場上,如今矗立著一座高8.756米的林則徐雕像。這個高度,呼應著林則徐修建的8756米黃河大堤的長度。
治理新篇:防洪體系確保黃河安瀾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黑崗口險工,歷經無數次搶險整修、加高改建,如今已經成為守護黃河安瀾的重要屏障。
黑崗口黃河河勢觀景臺,每天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觀賞河景。
在這里,能感受到地上懸河的震撼,能觀賞到九曲黃河擺蕩的壯闊身姿。
生態廊道、文化廣場、普法長廊,在黃河岸邊漸次鋪開,講述著開封這座城市的千年往事。
黃河安瀾的背后,是黃河治理水平的提高。
黃河開封河務局相關負責人潘佳良介紹說,近年來,他們持續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堅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目前,“十四五”防洪工程16處建設項目全部完工,且全部通過投入使用驗收,并移交運行管理單位。
同時,河務部門夯實度汛關鍵要素,完成132道壩的根石探測、14處水毀修復和臨時度汛處置項目。
當地組建防汛搶險專業隊伍5支,儲備石料22萬立方米,參加“使命—2025開封防汛應急綜合演練”。
根據介紹,開封市充分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做好工程巡查防守,科學處置8處工程47道壩險情93次,確保工程安全和灘區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開封市發揮防洪工程和治黃場所的載體功能和引領作用,以堤防建設、精品工程、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打造軸向貫通的黃河工程與文化融合示范帶。18處防洪工程與文化融合點入選黃委十大主題線路,東壩頭、黑崗口入選河南省文化旅游“黃河廊道·暢游之旅”精品線路。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楚曉儷 攝
如今,從黑崗口提灌站中流出的黃河水,正源源不斷澆灌著腳下這片名為水稻鄉的土地。
曾經的害河,如今成了利河。“百里不見炊煙起”的慘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花香里說豐年”。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