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金針菇的“工業革命”
摘要:而金針菇采摘后的廢棄菌渣,又進一步加工成有機肥和飼料,重新返還農田,形成了“農業—菌業—農業”的綠色循環鏈條。
解碼河南華綠生物的“慧種菇”之道——
一顆金針菇的“工業革命”
記者 王家恒 見習記者 康佳一

生產線上,機械手臂、工人齊上陣,切割、包裝……新鮮的金針菇當天就可到達市民的餐桌。 記者 弓華靜 攝
每天約有26萬瓶、100多噸金針菇從這里走向老百姓的餐桌,這驚人的產量并非來自農田,而是源于一座現代化的“農業工廠”。
日前,記者走進確山縣河南華綠生物科技公司,一股清涼氣息裹挾菌香撲面而來。與傳統農業大棚迥然不同,這里的一切都由數字化系統精準調控,仿佛步入了一座“數字菇坊”。
“我們以駐馬店為中心構建了一條高效供應鏈,‘新鮮半徑’覆蓋河南、湖北、安徽、山東、陜西、山西、甘肅等省份。”該企業業務經理別宇航介紹,這家集金針菇種植、生產、銷售與科普于一體的企業2024年6月建成投產,一期項目年生產加工食用菌能力達4.8萬噸,年產值約2億元,為當地近400名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踏入生產車間,11層高的立體栽培架映入眼簾,數以萬計的金針菇栽培瓶整齊排列,充分展現了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
“每一簇金針菇的生長,都離不開一位無形的‘環境管家’。”別宇航介紹,數字化系統精準調控溫度、光照、濕度與空氣質量,將所有環境參數設定在生長最佳區間,為金針菇量身打造出一個潔凈、穩定的“生長搖籃”。
從培養料裝瓶到菌絲發育成熟,大約需要50多天時間。在這片模擬自然的環境中,一簇簇金針菇正靜默生長,悄然完成它們的“工業革命”。
金針菇實現工業化生產后,究竟帶來了哪些變革?
面對這一問題,別宇航一語道破關鍵:“在傳統栽培模式下,生產規模和品質容易波動,更重要的是‘靠天吃飯’,受氣候影響非常大。”而如今,通過智能化、標準化的工業種植模式,實現了全天候穩定生產。如今,華綠生物年畝產值突破100萬元,是傳統農業的500多倍。
不僅如此,該企業通過生物技術與工業手段的有機結合,將農作物“變廢為寶”,不僅拉動了上下游產業,也為農業資源循環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華綠生物從周邊農戶手中收購玉米芯、米糠、麩皮等“邊角料”,加工以后作為優質培養基,孕育出潔凈安全、品質穩定的金針菇。
而金針菇采摘后的廢棄菌渣,又進一步加工成有機肥和飼料,重新返還農田,形成了“農業—菌業—農業”的綠色循環鏈條。
這一創新的循環經濟模式,有效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華綠生物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包裝、原料、電力、物流等上下游協同發展,衍生產值約3億元,并成功拓寬了近20000戶農戶的增收渠道,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向豐收”。
目前,在華綠生物等龍頭企業帶動下,確山縣形成露地、拱棚、日光溫室等多種栽培模式并行的生產格局。2024年,該縣食用菌栽培規模達3800萬袋(棒),產量22.3萬噸,產值高達18億元,走出了一條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顆小小的金針菇,正悄然講述著現代農業的變革故事。它以智慧“生產”取代了傳統“種植”,用工業“鏈條”重構了農業“產銷”。如今,一幅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圖景,正在確山縣徐徐鋪展。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