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千六百年歷史畫卷 遺址中“長”出博物館
摘要: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慕鵬說,“它將成為中國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的重鎮,不僅是漢魏洛陽故城考古成果向世界發聲的窗口,還是文化遺產監測保護的核心樞紐,更是全國大遺址沉浸式保護展示的創新實踐基地。”
游客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參觀陶百花燈。
彩繪陶俑。
游客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參觀游覽。
永寧寺塔。
□本報記者 陳學樺 肖遙 王雪娜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洛陽——這座以“千年古都、牡丹花城”聞名于世的城市,正通過“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使厚重的歷史生動呈現。
7月16日,在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翟泉村南,新落成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展露雄姿,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這座從遺址中“長”出的博物館,正努力令沉睡千年的都城遺址煥發新生。
館前漢闕巍然,夯土墻垣厚重如山,遠處千年古剎白馬寺的悠揚鐘聲隱約可聞。這座毗鄰大遺址、與古剎守望的建筑群落,向公眾敞開懷抱。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行經漢魏洛陽故城時的千年喟嘆,于此刻被賦予具象的當代回響——沉睡千余載的都城歷史,正透過精心陳列的文物與沉浸式的空間敘事,迎來震撼人心的蘇醒。
建中立極一座微縮都城的當代重生
“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殷殷囑托猶在耳邊。
漢魏洛陽故城,歷經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六朝建都,作為都城累計長達600年,建城史近1600年,是我國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2014年,其作為“絲綢之路”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駐足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前廣場,舉目北望,氣勢恢宏的博物館建筑群,本身便是對漢魏氣度的深刻致敬。
主體建筑取法漢魏傳統高臺規制——筑草階高臺,宮墻環繞中心大殿,整體宛若一座微縮的都城自大地升起。建筑語言凝練而恢宏,無聲訴說著那個時代“非壯麗無以重威”的都城營造理念。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空間秩序的再現。從南至北,正門、漢闕廣場、候車廊、拱橋、核心展廳……一系列建筑沿中軸線依次展開。
這條軸線,是對漢魏洛陽城“建中立極”神圣空間秩序的深情復刻,讓今人得以直觀觸碰古代都城規劃的靈魂。
作為洛陽五大都城遺址博物館家族的新成員,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以219畝的遼闊胸懷、2.9萬平方米的恢宏體量,成為鑲嵌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西側的一顆文化明珠。
瑰寶薈萃千件文物解碼絲路起點
熹平石經的石上傳奇,承載儒家千年智慧;東羅馬拜占庭的金幣,記錄絲路傳奇;永寧寺佛頭的永恒微笑,穿越時空訴說哲理……漢魏盛景,在保護傳承中得以再現。
步入“天中國史——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策展的匠心令人耳目一新。展覽突破單純時間脈絡,以“總——分——總”的宏大構思,精心設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題展廳,構建起理解漢魏洛陽城的多維棱鏡。
在“中”之廳,都城制度的森嚴氣象撲面而來。瓦當上“維天降靈”的銘文、建筑構件上清晰的方位刻度、宮城布局的精巧模型,共同編織出“帝國心臟”的秩序圖譜。這里,是“中國”概念在都城營造上的物質結晶。
“合”之廳則涌動著民族融合的磅礴浪潮。千余件(套)珍貴文物匯聚一堂,無聲講述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部族在此碰撞交融、文化血脈僨張奔流的壯闊史詩。
“同”之廳將視野投向更廣闊的世界。在這里,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展示方式是一大亮點,游客可以聞古代香料的味道、看動態《洛神賦圖》,通過互動設備了解漢魏洛陽城創造的彪炳千秋的卓越成就,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
無數珍寶共同印證著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漢魏洛陽城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世界之都”,鼎盛時人口超百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之一。
自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展開了系統發掘,出土了約2萬件(套)珍貴文物。近年來,洛陽在全國率先打造國家大遺址保護3.0版本,隨著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漢魏洛陽城的宮城格局基本顯現。
活化新生大遺址煥發時代光華
隨著五大都城遺址博物館的相繼開放,洛陽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世所罕見的“五都薈洛”的城市奇觀。
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功能遠不止于展示。它是一座集納了多重使命的文化中樞——總序廳引領探秘之路,沉浸式專題陳列廳帶來身臨其境的震撼體驗,臨時展廳預留文化對話的靈動空間。
深藏其后的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復中心、圖書資料檔案室,以及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則為其注入了強勁的學術引擎與持續的研究活力。
“這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個綜合性文化平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慕鵬說,“它將成為中國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的重鎮,不僅是漢魏洛陽故城考古成果向世界發聲的窗口,還是文化遺產監測保護的核心樞紐,更是全國大遺址沉浸式保護展示的創新實踐基地。”
從西周肇始,歷經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輝煌與滄桑,作為都城長達600年的漢魏洛陽故城,其興廢軌跡深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發展的壯闊圖景之中,更為隋唐盛世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
如今,這座從遺址肌理中“生長”出的博物館,正以其磅礴之姿與深邃內涵,邀請每一位來訪者步入時光長廊,與國之瑰寶面對面,在無聲的對話中,喚醒那沉睡千年的歷史記憶。
館藏珍品
彩繪雁形銅燈。
陶文官俑頭。
“大吉”瓦當。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顯眼包”
西晉陶熨斗。李衛超 攝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藏著一只“招財貓”。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展出的一件西晉陶熨斗,因其柱首的瑞獸造型酷似“招財貓”“哆啦A夢”等卡通形象,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
“這件西晉時期的陶熨斗位于博物館第二展廳第三單元‘莊園經濟’部分。”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馬哲介紹,該文物出土于洛陽市洛龍區華耀城西晉墓,屬陶制模型明器,分為熨斗與熨人(即支架)兩部分,熨人通高約36厘米,底部為覆碗形足,中部為竹節狀柱,上方有孔可插置熨斗,柱頂蹲坐一虎形小獸,應為瑞獸“天祿”形象,造型生動,憨態可掬。
(本報記者 王雪娜 整理)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 王錚 攝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