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良種筑基 科技賦能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摘要:面向新征程,駐馬店緊緊圍繞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持續強化種業創新核心地位,推動常規育種技術與數字農業深度融合,構建“良種選育—技術集成—產業增效”全鏈條體系。
駐馬店緊緊圍繞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持續強化種業創新核心地位,推動常規育種技術與數字農業深度融合,構建“良種選育—技術集成—產業增效”全鏈條體系——
良種筑基 科技賦能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記者 陳誠 焦琳
5月24日,在位于汝南縣三橋鎮的市農科院小麥種植示范基地內,金色麥浪翻涌,沉甸甸的麥穗見證農業科技新突破。經專家現場測產,市農科院自主研發的小麥新品種“駐麥586”平均畝產達695.3公斤,較周邊品種增產13.95%,創下全市小麥單產紀錄。這一成果標志著駐馬店在種業自主創新領域邁出了堅實步伐。
扛穩糧安責任 書寫擔當答卷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布局中,河南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駐馬店則是河南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良種選育推廣和智慧農業技術集成,持續鞏固糧食生產優勢。“駐麥586”的突破,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了堅實支撐。
十年磨一劍 鍛造種業“芯”動能
市農科院540畝試驗基地中,225畝小麥試驗田如露天實驗室般承載著種業創新的使命。據市農科院小麥所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駐馬店試驗站站長朱統泉介紹,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將種業振興納入全市發展大局的政策護航下,團隊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間,從成千上萬份育種材料中優中選優,歷經雜交組合、田間篩選、綜合抗性鑒定等環節,構建起覆蓋全生育期的育種體系。2022年通過河南省審定、2023年通過國家審定的“駐麥586”,憑借半冬性、中晚熟、分蘗力強等特性,在黃淮麥區國家小麥核心品種展示中獲評“專家推薦品種”,2025年實測畝產695.3公斤的亮眼表現,印證了其適應復雜氣候條件的硬實力。
闖“三關”淬真金 鑄就金色品質
育種工作需經三重科技淬煉:一為區域試驗關,新品種須在河南省和國家黃淮南片試驗中連續兩年表現穩定,產量與抗性等指標全面超越對照品種;二為生產試驗關,需模擬大田環境驗證其適應性與豐產性;三為品質檢測關,以容重、蛋白質含量、面筋質量等指標確保“內外兼修”。
朱統泉對此有著形象的比喻:“考種環節如‘過篩子’,籽粒飽滿度、色澤、千粒重等數據均關乎品種‘前途’。”團隊嚴格把控細節,確保選育品種兼具高產與優質。目前,“駐麥599”“駐麥596”等4個品種正參與國家和省級生產試驗。“駐麥726”“駐麥588”“駐麥586”已通過審定,正以優異表現為黃淮麥區小麥生產提供更多優選項。
良種良法雙驅動 科技落地見實效
新品種培育僅是起點,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實效方顯價值。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統籌推動下,市農科院創新構建“科研單位+種子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糧食加工企業”一體化推廣模式,打通良種從實驗室到大田的“最后一公里”。在遂平縣、汝南縣等示范基地,駐麥系列品種以群體大、分蘗力強、抗逆穩產的特性贏得農戶認可。“品種好不好,農民說了算。”朱統泉說,科研與生產需雙向賦能。科研團隊通過田間指導、技術培訓等方式,幫助農戶掌握科學種植技術,讓良種與良法“雙輪驅動”,真正實現“藏糧于技”。如今,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增產實效和產業升級動力。
創新引領未來 繪就農業新圖景
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歷史坐標上,駐馬店正以科技創新為犁鏵,深耕現代農業發展沃土。從225畝試驗田里的精準考種到規模化農業技術應用,以“駐麥586”為代表的創新成果,在廣袤田野間書寫著“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
面向新征程,駐馬店緊緊圍繞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持續強化種業創新核心地位,推動常規育種技術與數字農業深度融合,構建“良種選育—技術集成—產業增效”全鏈條體系。在這片承載著“中原糧倉”厚重使命的土地上,科技創新正催生著農業新質生產力,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希望。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