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河南|范國強委員談智慧農業
摘要: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震介紹,今年將重點攻關AI驅動生物育種技術,計劃2030年前培育3到5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推動傳統育種向智能精確育種轉型。

一鍵種養 增產增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春耕時節,河南省延津縣羅莊村的6000畝標準化農田,返青麥苗綠意漸濃。大田里,自走式水肥一體化噴灌機均勻噴灑,激起層層水霧。
電腦前,河南省云聯社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彭良成輕點鼠標,“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進入眼簾,各地塊肥力、小麥長勢等信息一目了然。“過去看墑情,要去地里抓土,現在看屏幕就行。”彭良成說,智能噴灌還大大減少了人力和時間成本。
“果籃子”也用上了“黑科技”。河南省漯河市新店鎮,種植戶郭松涼去年為5個草莓大棚增添了智能放風系統。“通過手機,就能調整風口大小,控制不同大棚的溫濕度,為草莓生長提供最優環境。”郭松涼說。
“人工智能技術走進田間地頭,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范國強委員說,病蟲害AI診斷系統精準高效,數字孿生糧倉能大幅度降低儲糧損耗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3%,未來增長空間很大。
良種培育也在擁抱人工智能。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震介紹,今年將重點攻關AI驅動生物育種技術,計劃2030年前培育3到5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推動傳統育種向智能精確育種轉型。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鄧乾春代表建議,下一步,要加強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鼓勵利用AI進行自動化育種和病蟲害預測,完善農村5G、物聯網覆蓋,加強農民AI技能培訓。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