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銅器: 銅鑼鏗鏘享盛世 鐃镲驚艷傳四方
摘要:2011年3月受邀參加中原古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年過七旬的楊天成告訴記者,他對大銅器情有獨鐘,多次帶領大銅器隊代表河南參加全國性比賽,奪得金獎。作為列入我國大銅器文化王國的西平大銅器與遂平大銅器,在新時代大潮下,一定能發揮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華。
非遺,不僅代表著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更代表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創造力與文化傳承。
大銅器是中國古代傳統民間藝術珍品,是北方地區傳統打擊樂種的典型代表。2008年,西平大銅器進入國家級非遺序列;2014年,遂平銅鑼藝術進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市兩個大銅器入選非遺,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記者 郭建光
西平大銅器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流傳于西平民間的一種風格獨特的鬧年打擊樂,主要樂器有大鐃、大镲(又稱鈸)、大鼓等。其音色鏗鏘、粗獷豪放,演奏時配以造型舞蹈,傳統技巧及絕活有傳、撂、翻鐃镲,對擊和悶擊等。

孩子們參與大銅器表演。
遂平縣大銅器也有3000多年的發展史,該縣多個鄉鎮幾乎村村都有大銅器表演隊。遂平縣的大銅器表演依據世傳曲譜,一直保持著自身的傳統風格,且富有很強的視聽效果和欣賞性,在我省民間大銅器中獨具特色。
遂平大銅器申遺成功 他們興奮得潸然淚下
早在2014年,記者就采訪過遂平大銅器的傳人。當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進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遂平縣大銅器鑼鼓藝術名列其中。
獲得這一消息,居住在遂平縣槐樹鄉袁莊村江茨園村的74歲老人李孝齋激動得兩眼淚花。李孝齋12歲跟隨恩師牛金人學藝,至今已60年。60年間,遂平大銅器由民間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古老習俗,同時也屢屢在國內大型活動上展露芳容,獲得殊榮無數。它雖然與西平大銅器、河南郟縣大銅器并稱我國大銅器文化王國中的三朵奇葩,但它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一波三折,在另外兩家大銅器先后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于2014年終于破繭成蝶,受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組專家的肯定。
2014年12月,得知打了半輩子的大銅器終于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后,大銅器非遺傳人楊天成徹夜難眠。楊天成有著強烈愿望,希望借此機會將這一非遺發揚光大。他向當地文化部門打去電話,商量著今后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保護這一民間瑰寶,讓大銅器盛裝出世,更好地為宣傳遂平、宣傳駐馬店服務。
“2007年,遂平大銅器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西平大銅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直到2014年11月,遂平大銅器才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提起往事,曾任遂平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的亓國清告訴記者,隨著這一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遂平縣有了兩個國字號的文化遺產,一個是嵖岈山人民公社,另一個就是銅鑼藝術(大銅器)。
遂平大銅器被授予“中華第一大銅器”稱號
遂平大銅器流傳于遂平縣及周邊縣市,主要分布在遂平縣西部山區鄉鎮。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時,遂平縣大銅器在民間相當盛行;民國時期,銅器隊的規模開始擴大;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群眾主辦銅器會的熱情更為高漲,西部山區五鄉鎮幾乎村村有大銅器會。每逢喜事和傳統節日,各村的銅器隊就走鄉串鎮,或參賽比藝,或自娛自樂,成為遂平縣獨具風格的鬧年形式之一。
在解放初期,遂平大銅器的樂器只有一對大鐃、一對大镲組成,后來逐漸增加為二對大鐃、二對大镲、一對小镲、一面大鼓、三面小鼓、一面邊鼓、二支喇叭、一面小鑼、一面大鑼,表演者也只有十幾個人,打法單調,動作簡單。改革開放后,大銅器得到了傳承和發展,隊伍由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幾百人,打法也演變成高空撂鐃、雙傳鐃、單傳鐃、高空飛鐃等。表演《孫悟空大鬧天宮》,當擊鐃揮舞至高潮時,數名持鐃者同時將十幾面十多斤重的大鐃拋向高空,又同時接住,其精湛的技藝,令人目不暇接、贊嘆不已。這也是它能夠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遂平大銅器還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時候,當地在外工作的李孝齋等人便將遂平大銅器引薦到平頂山,他們曾于1992年、1993年、1994年連續3年春節期間在平頂山表演,同時代表當地一家煤礦參賽,得過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
長期以來,遂平大銅器依據傳統曲譜,不斷發展和創新,在我國眾多民間打擊樂中獨具特色,在河南及國內產生了一定影響,并多次榮獲全國、全省大獎。1988年、1990年,參加河南省第一、第二屆藝術節,獲優秀表演獎和特別表演獎;1986年、1991年,參加全省鑼鼓大賽,分別奪得一等獎;2008年,應邀參加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京展演活動,榮獲金獎,并被授予“中華第一大銅器”稱號。
西平大銅器 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西平大銅器屬隋唐燕樂遺音,《隋書·音樂志下》《通典一四四樂四》《舊唐書》等均有記載。西平清《康熙志·風俗篇》、西平《民國縣志·風俗篇》都對西平大銅器演奏活動有所描述。
西平縣民間大銅器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素有“城東喇叭、城西銅器”之說,全縣80%的自然村都有銅樂隊,是群眾參與最廣泛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西平大銅器是一種獨具風格的鬧年器樂,對研究民俗學、社會學、民間舞蹈學等都有較珍貴的參考價值。其曲牌中有關佛教文化、中華民族的圖騰以及勸善、助人、恩愛、勵志等相關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自強不息精神的藝術反映,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2007年2月,西平大銅器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6月,西平大銅器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11月,在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蘇州市人民政府、江蘇省文化廳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上,西平大銅器代表河南省參演榮獲金穗杯;2010年9月,在河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獲金獎;2011年3月受邀參加中原古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011年9月5日,參加2011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聯通杯”全市民間藝術表演賽榮獲一等獎。
大銅器傳承后繼有人
“1992年,以80大扇大鐃、40對大镲、三面大雷子(大鼓),集130人的空前規模,參加河南省第七屆運動會進行演出,獲得一致稱贊。”一名大銅器藝人回憶著往事,歷歷在目。
過春節的時候,村里的藝人會表演大銅器,只要誰家放炮,大銅器表演隊就來到誰家,銅器藝人在院子里表演銅器絕活。有的一對大鐃重10多斤,扔到空中后還要準確地接住,這樣的絕活,若不是從小練過童子功,是不可能學會的。
傳統的大銅器表演,隊員一般站在原地不動,“咣咣咣”跟著節奏打,偶爾面對面站著的隊員,各向前邁出一步,拿著鐃相互打一下。而遂平大銅器傳承下來的扔鐃、互拋鐃的絕活,如果演出者沒有足夠的體力和膽量,是無法完美地完成那樣高難度表演的。
“一個鼓,一對鐃,一對镲,就能夠走村串戶,表演大銅器。大銅器屬于鬧器,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表演。我們在農閑的時候組織人員進行練習。這種技藝,若不經常練很快就生疏了,更不用說表演的時候出彩了。”一名大銅器藝人告訴記者。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村莊的銅器隊,曲牌、鼓點都不太一樣,更沒有在一起表演的可能,因此,每個隊的技藝都在本村傳承,涌現出許多技藝高超的銅器藝人,十里八鄉的村民會傳著哪一個銅器隊表演得好,哪一個隊員技藝超群等。
記者了解到,如今,在大銅器的故鄉,辦有形式多樣的培訓班,培養傳承人,還會定期開展大銅器會演和比賽活動,不斷提高大銅器演奏水平。

非遺傳人楊天成進校園傳授大銅器技藝。
“我剛剛結束大銅器研習所的培訓工作,又忙著送非遺進校園。要不是受疫情影響,我們在鄉鎮的培訓工作會如火如荼地進行。”年過七旬的楊天成告訴記者,他對大銅器情有獨鐘,多次帶領大銅器隊代表河南參加全國性比賽,奪得金獎。
作為列入我國大銅器文化王國的西平大銅器與遂平大銅器,在新時代大潮下,一定能發揮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華。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