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從鄉紳之子到革命先鋒
摘要:更讓人動容的是,這個家族長子像塊吸鐵石,把整個李家都吸進了革命隊伍——八位親人先后投身革命,昔日的鄉紳宅院,從此成了藏著紅旗的堡壘。李海濤帶著遂平地下黨員吳雨、李海涵等人,趁著夜色離開家鄉。
記者 王家恒
1916年初夏,豫南遂平沈寨鄉的風里裹挾著麥香。雷王廟村李家大院內,一聲嬰兒的啼哭格外響亮。誰也想不到,這個降生于鄉紳望族的孩子——李海濤,日后會引領著他的家族,義無反顧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1937年,抗日烽火燃到平漢線,21歲的李海濤把課本一合,眼里的光突然熾烈起來。“國難當頭,讀書人不能只躲在窗后。”次年,他攥著入黨志愿書的手微微發顫,成了一名共產黨員。
更讓人動容的是,這個家族長子像塊吸鐵石,把整個李家都吸進了革命隊伍——八位親人先后投身革命,昔日的鄉紳宅院,從此成了藏著紅旗的堡壘。
1938年春,日寇的鐵蹄即將踏至遂平,李海濤踩著田埂跑遍十里八鄉,和杜松山等人把土山李氏祠堂改成了游擊干部訓練班。白天他站在曬谷場教射擊,夜里就著油燈寫教材,把附近的進步青年、學生分批領進門。
短短幾個月,200多名熱血青年在這里學會了埋地雷、寫標語,30多人被選送到竹溝新四軍教導隊。可惜這團火被國民黨遂平縣黨部書記吳贊臣澆滅,10月訓練班被迫停辦,但那些揣著信念離開的青年,早已成了播向四方的火種。
李海濤入黨后,在家鄉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把自己家作為活動場所,進步志士總在暮色里悄悄摸進來,就著一盞油燈商議抗日大計。1938年6月,省委統戰部部長劉子厚(化名馬致遠)、學者范文瀾也常在這里落腳。
1941年,反共陰云彌漫全國,中央下令撤退河南黨員。李海濤帶著遂平地下黨員吳雨、李海涵等人,趁著夜色離開家鄉。有人奔向延安,有人潛伏下來,他望著嵖岈山的輪廓,在心里默念:“等天亮了就回來。”
到了延安,李海濤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6年,他調到東北,任中共黑龍江省肇東縣委組織部部長;四平保衛戰里,他抱著炸藥包沖在前沿;清剿匪患時,擊斃遠近聞名的土匪“一枝花”;土改時,他蹲在老鄉炕頭算田畝賬,把“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傳播在田間地頭。
新中國成立后,李海濤在廣東扎下了根。1959年合浦海邊,大批特務剛登陸就被他堵在灘涂上。軍民齊上陣,沒讓匪特往前多走一步。1962年,家鄉遂平遭受自然災害。“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不能看著鄉親們挨餓。”他及時召開班子會議,研究決定支援遂平300萬斤木薯干——那車糧食,救了數十萬鄉親的命。
回望李海濤的一生,從鄉紳之子到革命先鋒,從東北戰場到南粵大地,他走的路,是無數革命先烈的縮影。那縷1916年的麥香,早已和李海濤的事跡融在一起,在他奮斗過的土地上,生長出新的希望。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