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導致基因突變”論戰持續升溫
摘要:原標題:“CRISPR導致基因突變”論戰持續升溫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全球很多實驗室正要將CRISPR—Cas9用于人類疾病的相關基因治療研究,有的甚至已開始用于臨床試驗,這時候說它可能造成大規?;蛲蛔?,著實讓人驚訝。
然而劇情很快反轉。幾天前,兩家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藥物和Intellia制藥的科學家們分別寫信給《自然》雜志編輯部,認為這一論文的結論完全錯誤,要求將該論文撤稿,并從科技文獻中刪除。
論文只是“讀者來函”,暫無撤稿決定
對于這篇引起巨大爭議的稿件,《自然》科研新聞發言人(以下稱《自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只是一篇讀者來函。讀者來函欄目有時會刊登科研共同體感興趣的涉及科研方法的短篇文章,其中可能包含新的研究數據。這篇文章在發表之前已經經過同行評審,至于撤稿,“眼下尚無法做進一步的評論”。
有業內學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讀者來函的宗旨就是能及時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一般選題都會比較新穎、時效,但與其他類型的文章相比,研究的系統性確實不夠,但因為經過了同行評審,還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自然》表示,這篇文章刊出后他們已經收到了一些來信,他們打算在經過適當技術評審之后將相關來信發表出來。因為基因編輯是一個快速興起的科研領域,所以關注度高。《自然》希望通過展示實驗和數據,讓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
實驗設計與數據存在問題?
“這篇論文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中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基因編輯領域,脫靶確實是一個問題,但這篇文章的實驗設計、獲得的數據以及結論都不夠科學,不是單純的脫靶這么簡單。整個實驗只涉及了三只小鼠,兩個處理的小鼠和一個未處理的對照小鼠,整個實驗只基于一個sgRNA數據,只顯示一個SNV的數據,這些數量都是嚴重不足的,動物數量和分組上的問題也連帶導致后期數據等諸多不合理之處。
Editas的首席技術官維克·梅爾與哈佛大學教授喬治·丘吉爾等的聯合聲明中也強調,在進行科學問題的重現性和可靠性研究時,數據不充分可能會成為阻礙。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唐騁亦撰文點評該文,表示實驗中為了制取CRISPR-Cas9編輯的小鼠,采用了向受精卵當中共注Cas9蛋白以及sgRNA質粒的方法是“非主流”的設計,蛋白溶劑可能具有一定毒性,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科研和市場綁定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國內的民眾對基因公司就科學問題態度如此激烈表示不解,更有很多網友表示,“企業這么強烈表達反對意見肯定是因為論文的觀點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婁春波向科技日報表示,這樣激烈地質疑某些實驗結果的現象其實是科學研究的常態。另外,由于國外著名期刊非常強調實驗結果的創新性和吸引眼球的公共媒體性,也會助長一些實驗結果被作者過度解讀。
另一方面,在他看來,此次兩家企業相關科學家的反應確實有些過激,但公眾不必特別在意,畢竟Cas9系統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是相關研究的痛點。他說,這些質疑言論產生的新聞效應對華爾街股民的影響應該會很大,但對科學研究的影響應該微乎其微。真正的學術爭論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要積累足夠正反兩方面的實驗證據。
“實際上,美國科研—技術—資本—市場,這個完美的價值鏈背后也有很多脆弱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這類準備超越美國范式的國家”,婁春波說。
(李 艷)
(責編:賀迎春、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