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糧食需求五年后將達1.4萬億斤
摘要: 繪圖:陳健珊 自2004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11連增”,但中國在未來幾年的糧食缺口情況并未得到改觀。近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文章

繪圖:陳健珊
自2004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11連增”,但中國在未來幾年的糧食缺口情況并未得到改觀。近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文章,該文指出,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為14000億斤,還有2000億斤左右的缺口。
專家分析,目前我國主糧種類供需偏輕松,缺口主要來自飼料糧和工業用糧,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業競爭力。上述文章指出,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數據 2014年糧食進口首超億噸
“從國內的生產形勢來看,今年是糧食連續實現‘12連增’的年份,產量預計可達到12300億斤左右。”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日前舉行的“2016財經年會”上指出,與12年前相比,今年年產量提高了3600多億斤。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提升,糧食生產5年跨上兩個千億斤臺階,201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142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
然而,糧食“12連增”的背后卻掩飾不了“豐年缺糧”的現實。海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糧食進口數量逐年遞增。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而近年來,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品種也已連續4年出現凈進口,而玉米的替代品高粱、DDGS(玉米酒糟蛋白)的進口近年來亦出現大幅度增長。
韓長賦的文章稱,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為14000億斤,還有2000億斤左右的缺口。
“2000億斤的糧食缺口,應該主要是飼料糧,尤其是專業飼料糧的缺口。”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照新表示,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的同時,更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剛性需求較高。
這個觀點得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的認同。在他看來,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4000億斤的水平是不成問題的,尤其是主要糧食生產能力提高了,寬松的狀態可保證我國糧食的絕對安全。
分析 非主糧種類可依靠進口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的飯碗要裝滿中國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這與中央“十二五”建議“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等提法有所差別。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在保證主要谷物和口糧安全后,部分糧食可以依靠進口。
韓長賦文章指出,要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國內需要適當增加農產品進口,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實現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國內外市場統籌利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指出,這其實是為我國放開手腳調結構、轉方式爭取空間。中央提出的新糧食安全戰略中把“適度進口”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戰略舉措。
文章還指出,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李國祥說,部分“一帶一路”國家農業不發達,我國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有明顯優勢,可以幫助提高沿線國家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競爭力,合作空間巨大。
出路 培養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糧企
在李國祥看來,中國保證糧食安全的戰略,在于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通常情況下,部分糧食可以通過進口解決。但考慮有極端情況,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要及時恢復,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力量,讓部分耕地可實行輪作休耕。”
葉興慶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政策體系要從增產導向轉向競爭力導向,要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重構農業政策體系。他建議,應把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為下一步農業政策體系的核心目標。農產品價格方面,應實行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核心的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
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僅占一半多一點,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韓長賦要求,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此外,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產貢獻逐年提高,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比10年前提高10多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韓長賦指出,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華融證券農林牧漁行業分析師張科然則認為,從長遠來看,培養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糧企,有利于掌握國際糧油市場定價權,糧食安全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建議投資者關注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
連線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
提高競爭力不能搞同質競爭
“當前來看,我國主要糧食種類的供需處于偏輕松的狀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指出,根據國家統計數據,目前我國玉米年產量大約是2.1億噸,但這項產能是明顯低估的,實際產量應該在2.5億噸。此外是稻谷,年產量大約是2億噸,小麥大概是1.3億噸,大麥是2000萬噸,大豆是1500萬噸。
進口方面,我國大豆進口7000萬噸,谷物進口預計3000萬噸。從這個角度而言,張照新認為,我國糧食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問題。我國糧食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這占據了糧食進口的半壁江山。
李國祥指出,目前國內和國際糧食價格存在差價,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自身資源稟賦決定的。提高農業競爭力,我們不能和美國等國家搞同質競爭,而應該進行差異化發展,提質增效,不盲目追求數量。“比如美國搞轉基因,我們就避開,可以種植蛋白大豆。”(駐京記者 趙曉娜)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